历史,是往昔智慧的沉淀,是照亮未来的明灯。每一次向历史回眸,都是一次精神洗礼。从沂蒙山区的烽火硝烟到黄河岸边的丰收景象,从胶东半岛的开放浪潮到齐鲁大地的乡村振兴,再到今日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百年时光里,山东组织工作始终与党同心、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这部百年部史,是一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革命史,一部兢兢业业、开拓创新的建设史,更是一部“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廉洁勤奋、求实创新”优良部风的锻造史。学习百年部史,不仅是回望过往的峥嵘岁月,更是为了汲取精神力量,让优良部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政治坚定是锚定齐鲁组织工作的“方向标”。政治坚定是山东组织工作百年不变的根和魂。回溯百年征程,在革命烽火中,山东组工干部冒死秘密传递干部名册,“千里寻党”,守护红色火种,在枪林弹雨中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艰巨任务,组织部门牵头选派干部深入农村基层、工矿企业,带领群众开展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在治黄工程、农田改造等重大任务中,以政治担当筑牢发展根基。进入新时代,组织部门精准选派懂生态、善治理的干部挂职帮扶沿黄市县,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落地落实;建立“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双维度干部评价体系,把政治过硬、敢闯敢试的干部放到改革前沿经风雨、长才干。山东组织部门始终以“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让组织工作始终服务于齐鲁大地的发展大局。学习部史,就是要从百年奋斗中深刻认识到,只有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保持正确方向,让部门工作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人民根本利益。
公道正派是擦亮齐鲁组织工作的“金名片”。公道才能选贤,正派才能服众。公道正派是山东组工干部刻在骨子里的职业操守,更是百年组织工作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早在革命时期,山东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中就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搞亲疏远近,只看能力实绩,让一批批清正廉洁的群众化干部脱颖而出。改革开放后,山东组织部门始终坚守公道正派底线。在干部考察中推行“双向测评”“延伸考察”,既听上级评价,更听群众意见;在人才选拔中打破身份、地域限制,为山东发展广纳贤才。新时代以来,省委组织部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负面清单”,坚决杜绝“带病提拔”;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坚持“一碗水端平”,无论平原还是山区、城市还是农村,都以规范标准推进组织建设。正是这份“公心”,让“山东组工”成为群众心中可信、可靠的代名词。学习部史,就是要传承这份“公心”,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原则、秉持正义,以公道正派的作风赢得群众信任、树立部门形象。
廉洁勤奋是彪炳齐鲁组织工作的“好作风”。“廉洁”是底线,“勤奋” 是担当,二者共同构成山东组织工作的优良作风。翻开山东组织工作史,满是组工干部廉洁奉公、勤勉务实的身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组工干部下基层时,就坚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摸清基层情况,有的干部徒步走遍十几个县,白天调研、晚上整理材料,用双脚丈量齐鲁大地的发展需求。新时代山东组工干部,延续了这份优良作风。在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们扎根乡村,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的甚至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组工干部精心设计课程,深入基层调研需求,让培训内容更接地气、更实用。同时,省委组织部始终把廉政建设抓在手上,通过开展“廉政教育月”等活动,引导组工干部知敬畏、守底线,让廉洁勤奋成为新时代山东组工干部的鲜明标签。学习部史,就必须要永葆艰苦奋斗的精神,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绣花”功夫求实效。
求实创新是激活山东组织工作的“助推器”。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是推动山东组织工作百年发展的动力源泉。革命时期,面对复杂的斗争环境,山东组织部门创新工作方法,在敌后建立秘密党组织,通过“地下交通线”传递信息,为革命胜利提供了组织保障。建设时期,组织部门创新干部培养模式,与高校、企业合作开设专业培训班,为山东培养了第一批技术型干部。改革开放后,山东组织工作率先在全国探索“任期制”,打破“铁交椅”;推进“人才引智工程”,吸引海外人才来鲁创业。进入新时代,面对数字化浪潮,省委组织部打造“山东党建云平台”,实现党员管理、组织生活、服务群众“一网通办”;在人才工作中,推出“泰山学者”“齐鲁英才”等品牌,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体系。这些创新实践,既立足山东实际,又紧跟时代步伐,让山东组织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学习部史,就是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聚焦时代课题和实践挑战,积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提升工作质效,绘就新时代组织工作新画卷。(山东省阳谷县委组织部:郑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