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的铿锵论断,如黄钟大吕般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以“公私二字”为根本尺子的深刻阐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科学把握,更是对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的凝练升华。这把尺子丈量着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也标注着党的作风建设的时代坐标。
公私之辨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
在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同志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历史实践,生动诠释了公私分明的政治智慧。从周恩来总理“十条家规”到焦裕禄“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铮铮誓言,老一辈革命家以公私分明的实际行动,铸就了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这种将公义置于私利之上的政治品格,正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八项规定到反“四风”,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作风建设始终紧扣公私界限。当某省原交通厅长因私车公养被查处,当某市领导干部因违规干预工程被问责,这些典型案例都在警示:公私界限一旦模糊,党性修养就会失守,作风建设就会溃堤。
公私分明的实践逻辑与时代价值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文秀同志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百坭村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用生命诠释了“公”字的千钧之重。反观某些干部搞“期权腐败”“影子股东”,将公权力异化为谋私工具,这些现象暴露出错误政绩观对党性的侵蚀。公私分明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每个决策、每次用权的具体实践中。
新时代背景下,公私界限呈现出新特点。数字经济时代的利益输送更具隐蔽性,新型政商关系需要更精准的尺度把握。某地建立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旋转门”机制,通过制度设计筑牢公私防火墙,正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实践。
公私分明的政治品格
强化党性教育需要构建“知行合一”的培育体系。江西省建立“红色基因库”,将方志敏“清贫”精神等红色资源转化为党性教育生动教材;浙江省推行“初心体检”制度,通过政治画像、党性分析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在对照检视中校准公私坐标。
制度约束与文化熏陶要形成合力。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到《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同时,通过“廉洁家书”征集、“清廉家风”建设等活动,让公私分明的价值理念融入家庭细胞,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立体防线。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公私分明的党性要求更具时代意义。当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将“公”字刻在心头,把“私”字抛在脑后,我们就能汇聚起“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的奋斗力量,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这把丈量党性的公私尺子,必将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勇毅前行。(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