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许党、夙夜在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时时放心不下”,短短六字,重若千钧,这不是一时的情绪表达,而是融入血脉的责任担当;不是应激的被动反应,而是源于初心使命的永恒考题。
“时时放心不下”的根脉,在于“枝叶关情”的责任担当。“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党员干部的“放心不下”,本质上是对人民群众的“时时牵挂”。正如“时代楷模”黄文秀在脱贫日记中写道:“每天都想往村里跑,总觉得还有没做完的事。”这种“没做完的事”里,藏着共产党人“民为邦本”的初心密码。在今夏防汛救灾的“战场”上,这种“时时放心不下”的牵挂与责任担当尤为鲜明。从城市社区到山区农村,从堤坝巡查到群众转移,广大党员干部闻“汛”而动、向险而行,有的连续48小时驻守易涝点,逐户排查危房;有的连夜搭建临时安置点,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的在洪流中逆行而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正是这份“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让党旗在防汛一线高高飘扬,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落地生根。
“时时放心不下”的底色,在于“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于安思危,于治忧乱。”党员干部的“放心不下”,不是无端的焦虑,而是对风险挑战的清醒认知、对事业发展的高度负责。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战略全局看,无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排雷行动”,还是守护粮食安全的“藏粮于地”;无论是应对极端天气的“宁可十防九空”,还是化解信访积案的“主动上门解心结”,背后都是“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底线思维。现实中,有的干部习惯“看成绩多、看问题少”,满足于“面上过得去”,结果小问题拖成大隐患;有的干部“重发展轻风险”,对潜在矛盾“绕道走”,最终酿成“蝴蝶效应”。这恰恰反证,“时时放心不下”的危机意识,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能力。只有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真正做到“乱云飞渡仍从容”。
“时时放心不下”的考场,在于“知行合一”的实干作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放心不下”的价值,最终要靠“干得成”来体现,靠“干得好”来检验。从“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焦裕禄,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再到“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张桂梅……他们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创造了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面对新时代新任务,党员干部既要“想干事”,更要“能干事”“干成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更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放心不下”转化为“办得放心”的实绩,把“牵挂在心”转化为“落实到位”的行动,真正答好这道“永恒考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在身边,我们就安心”的温暖与力量。(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委组织部:韩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