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论年轻干部“正”与“直”
时间 :   2025-08-25 17: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徐珂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道德经》有言:“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当下,部分年轻干部误将“直”等同“正”,以粗暴为坦荡、自是替求是,看似果决,实则失察。“直”若失深思,易成鲁莽锋芒;“正”若无原则,则沦为空想空谈。于基层治理与改革攻坚的复杂实践中,年轻干部当明辨:正为内核,直是表象;正需智慧,直易偏执。以“正”驭“直”,才能在坚守初心中行稳致远。


直易偏颇,正为船舵,守正方能纠直之失。“直”若脱离“正”的校准,易沦为情绪的宣泄、认知的偏执。三国祢衡恃才傲物,以“裸衣骂曹”标榜“耿直”,终因无敬畏之心招致杀身祸;北宋包拯虽铁面直言,然其“直”以法为绳、心系黎庶,故成千古清官典范。二者之别,正在于“正”之根基有无。当下,个别年轻干部处事或“一言怼众”,或“一刀切推”,看似“直率高效”,实则是政绩观错位之表征。年轻干部当以“正”为锚:建立“三思后言”机制,发声前必三问,是否合乎政策本意?能否兼顾各方关切?是否秉持公心?推行“缓冲决策法”,对重大事项,实施“隔夜研判”,冷却冲动,沉淀理性。遵循“锋芒归正”准则,时刻谨记直言快语当为公义张目,非为私愤代言。


直是率性,正是定力,养正方能固直之本。求“直”多出于性情本能,“正”则需长期涵养的定力。苏轼一生屡遭贬谪,面对权贵打压未曾曲意逢迎,面对百姓疾苦始终奔走呼号,其“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通透,更是“大江东去”的浩然正气支撑的定力。反观现实,一些年轻干部顺境时“直言敢谏”,遇挫时“缄口不言”,“直”随境摇摆,“正”之根基不牢。年轻干部当锤炼“正”的内功:“初心日记”常自省,以文为镜,日省吾身,擦拭信仰明镜;“红色教育”铸魂魄,沉浸体验革命先辈“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生死抉择,汲取“正”字千钧精神伟力;“群众评议”立明镜,将群众“麻辣批评”化为刮骨疗毒的革新动力,让“直”的言行始终根植于“正”的土壤。


直显锋芒,正藏智慧,持正方能化直之锐。“直”的锋芒若无“正”的智慧调和,易伤人误事;“正”的通透赋予“直”的温度与力量。周恩来总理处理国务,既坚守原则,更善用“求同存异”之智。万隆会议上,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化解分歧,以“正”为核,“直”为用,在坚定中见灵活,于智慧中显担当。年轻干部当深悟此道,和而不流,不偏不倚,不媚俗于表面喧嚣,不偏执于僵化教条,不盲动于一时意气,习“正”之智:“换位沟通”化隔阂,善将政策术语转为“家常话”,让政令通达民心;“调解三阶”解纷争,巧用“倾听诉求-剖析症结-凝聚共识”三步法,化干戈为玉帛;“舆情应对”讲策略,直面问题不闪避,回应关切不激化,以坦诚赢信任,用智慧定风波。(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徐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