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是作风建设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作风问题上,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深刻阐明了作风与党性的内在联系,为加强作风建设、锤炼党性修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党员干部当以党性为“镜”,以作风为“帆”,在公与私的天平上校准人生坐标,以优良作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以“公”为上,涵养“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公”字当头,将人民利益置顶,把群众的“心上事”当作自己的“上心事”,把群众的“烦心事”当作自己的“要紧事”。主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用实干解决民忧,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私”为戒,坚守“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廉洁底线。“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公私不分、假公济私、以公谋私,是作风问题的根源,也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绝不能成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想,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严守纪律红线,不碰法律底线,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以“实”为要,秉持“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担当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风实不实,关键看担当。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党员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在其位、谋其政、干实事、求实效。要有“敢为人先”的闯劲,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定式,勇于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在改革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开拓进取;要有“攻坚克难”的拼劲,面对急难险重任务,不推诿、不退缩,迎难而上、挺身而出,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在大战大考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要有“一抓到底”的韧劲,对既定的目标、部署的工作,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不见成效不撒手,不达目的不罢休,以真抓实干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山东省莱州市委组织部:宋玉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