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没办法”不是理由,年轻干部当有担当之志
时间 :   2025-10-29 19: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粟明月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第一线、服务最前沿,本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却有一些年轻干部在重任面前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缩手缩脚、在矛盾面前绕道而行。“大事难事看担当”。当下,部分年轻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消极心理,把“没办法”当“挡箭牌”。或是过于强调客观原因,认为“人手不足、时间太紧”;或是认为任务难以落实,声称“条框太多、束手束脚”;或是存在应付心态,直言“没办法就随便意思一下”。这种遇事畏难、遇责想躲的心态,不仅影响干部自身成长,更会损害事业发展,亟需引起重视。


年轻干部畏难心态的三种“症状”。当前,一些年轻干部的畏难心态主要表现为三种样式。“等人兜底”的依赖心理。有的年轻干部存在“凡事有人扛、出错有人担”的依赖思想,把“帮带”视为“帮办”,满足于“做了”而非“做好了”。少数年轻干部将“我不会”当作推脱借口,把“经验不足”作为免责金牌,面对新挑战时畏难发愁,便以“有人兜底”自我安慰。“临时心态”的过客思维。少数年轻干部以“临时心态”看待基层工作,缺乏深耕的耐心,只把基层当作镀金跳板,盼着熬够资历早日逃离。他们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蛙水关系”,需要时跳进去,不需要时就跳出来。这种“身在心不在”的状态,使年轻干部难以真正沉下心感知群众的酸甜苦辣,更无法用情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请示依赖”的避责思维。一些年轻干部遇事必请示、小事大请示,看似尊重领导、程序严谨,实则是将本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一推了之。这种请示依赖症让年轻干部在等指令中慢慢失去了独立判断能力,将“敢担当”异化为“等指示”。


畏难心态背后的双重困境“根源”。年轻干部畏难心态的背后,既有主观上的思想障碍,也有客观上的环境制约。思想根基不牢。部分年轻干部缺乏对基层工作的价值认同,没有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遇到困难便容易动摇。少数年轻干部成功进入公职队伍后,将“上岸”视为终点,错误地把岗位当作铁饭碗,逐渐丧失干事创业的激情。本领恐慌作祟。一些年轻干部刚走出校园就进入机关,缺乏处理复杂问题的经验。面对基层千头万绪的工作,不知从何入手,一旦受到批评便张皇失措。久而久之,被“怕批评”、“怕出错”的无形枷锁桎梏,消磨了干事创业的激情。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单位权责边界模糊,哪些工作需要请示、哪些可以自主决策,没有清晰边界,年轻干部摸不准尺度,只能靠频繁请示来避险。当基层工作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扰,干部疲于应付检查、填报表格,自然容易滋生“熬资历、等调动”的心态。


应从“畏难”心态转换到“敢为”意识。让年轻干部摆脱畏难心态,成为敢担当、善作为的栋梁之才,需要个人、组织协同发力。筑牢思想根基。年轻干部要变“等人兜底”为“敢于兜底”,把“我来办”、“我负责”铸入灵魂、化为行动。当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思想桎梏,把态度树正、功底夯实、本领练强,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提升实践本领。年轻干部要主动投身基层一线、吃劲岗位的练兵场,特别是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矛盾集中的“风口浪尖”经风雨、长才干。应当在攻坚克难中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练就独当一面的宽肩膀、铁脊梁。优化组织环境。各级党组织要树立重基层、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同时,要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容错纠错、关心关爱等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马厩里养不出千里良驹。年轻干部的成长,从来不是请示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只有斩断请示依赖的牵绊,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挺直担当的腰杆,独立思考、主动作为,才能使他们真正成长为干事创业的顶梁柱。每一位年轻干部都应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遇事少讲“没办法”、常想“怎么干”、多些“试试看”,在调查研究中谋思路,于敢拼敢干中闯新路。(天柱县蓝田镇人民政府:粟明月、杨袁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