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女儿”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持续照亮着无数投身基层的年轻人心灵。每当重温她以青春热血浇灌乡土、用生命践行初心的壮丽诗篇,我的内心总会涌起深沉的感动与澎湃的力量。作为同样奋战在乡镇一线的年轻组工干部,黄文秀同志于我而言,不仅是遥望的楷模,更是前行路上清晰可见的精神坐标,指引着我在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找准方向、扎实奋进。
抉择映照初心:在“大我”中定位青春坐标。黄文秀同志的人生抉择,深刻诠释了何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从名校硕士毅然转身,投身于偏远山村的脱贫攻坚一线,她将个人的“小我”完全融入到了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这份选择,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脚下土地最深沉的热爱、对父老乡亲最真挚的牵挂,源于内心深处坚定的理想信念。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青年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干部,我们或许面临不同的环境与任务,但黄文秀同志所展现出的那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与赤子情怀,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我们,要时刻校准自己的人生航向,自觉把基层作为成长成才的最好舞台,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砥砺初心、践行使命。
实干诠释担当:在躬行中彰显公仆本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黄文秀同志最美的形象,定格在百坭村田间地头的每一个脚印里,定格在暴雨之夜逆行的坚定身影中。她不是“镀金”的过客,而是扎根的“主人”;她的工作方法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空想,而是源自一次次入户走访、促膝长谈的深厚积淀。从精准识别贫困户到谋划发展特色产业,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激发内生动力,她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让百坭村“旧貌换新颜”的具体实践中。这种“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的务实作风,“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正是我们基层工作者最需要锤炼的品质。它告诫我们,基层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功,必须沉下身子、迈开步子,真正走进群众心里,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才能赢得信任与支持,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到实处。
精神引领前行:在传承中续写奋斗华章。黄文秀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所留下的精神财富却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她如同燃烧的火炬,照亮了他人的前行道路,也点燃了更多后来者内心的奋斗之火。她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铮铮誓言,她那乐观向上、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她那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高尚情操,已经凝结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作为身处基层的组织工作者,学习黄文秀同志,就是要将感动转化为行动,将敬仰内化为信仰。我们要自觉以她为镜,时常检视自身在理想信念、工作作风、服务群众等方面的差距与不足;要主动将“文秀精神”融入到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基层治理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末端,勇于挑重担、啃硬骨头,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让黄文秀同志未竟的事业在我们手中得以延续和拓展。
黄文秀同志用青春和生命树立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作为新时代的基层青年干部,我们当以她为榜样,不断从她的先进事迹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行力量,将根须深深扎进基层的沃土,把汗水尽情挥洒在乡间田野,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奋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青春的崭新篇章,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贡献自己的光和热。(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八湖镇人民政府:陆书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