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而驻村干部作为连接政策与乡村的“桥梁”、服务群众的“主心骨”,其驻村的扎实程度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成效。近年来,各地选派大量优秀干部下沉基层驻村帮扶,有效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但仍有少数驻村干部存在“走读式”“挂名式”驻村现象,不仅辜负了组织信任,更寒了群众的心。驻村干部唯有以“扎下根”的决心、“俯下身”的姿态、“干实事”的担当,真正扎实驻村,才能当好乡村振兴的“领航人”,让乡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扎实驻村,首在“扎根”,以思想自觉筑牢驻村之基。“心在哪里,行动就在哪里。”部分驻村干部之所以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情况,根源在于思想上没有真正把驻村工作当作“分内事”,而是将其视为“过渡岗”“镀金期”,缺乏扎根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驻村干部要想扎实驻村,首先必须在思想上“扎根”,深刻认识到驻村工作不是“任务指标”,而是践行初心使命、服务群众的“实践课堂”。要主动摒弃“过客”心态,把驻村点当作“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家人”,从思想上认同乡村、融入乡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驻村干部在思想上真正“扎下根”,才能为扎实驻村筑牢坚实的思想根基。
扎实驻村,贵在“俯身”,以行动自觉践行驻村之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驻村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报表、听汇报”,而是要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用脚步丈量乡村的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倾听群众的每一个诉求。然而,一些驻村干部却把“驻村”变成了“住镇”,每周只到村里“打卡”一两次,与群众“见不了几面、说不上几句话”,对村里的情况“一知半解”,这样的“驻村”不仅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还会让群众对干部失去信任。驻村干部只有真正“俯下身”,把行动落在实处,才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扎实驻村,重在“见效”,以成果自觉检验驻村之效。“群众看干部,关键看实效。”驻村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乡村发展、改善群众生活,如果只是“轰轰烈烈搞形式、热热闹闹走过场”,没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这样的驻村工作就是“无用功”。当前,一些驻村干部在驻村过程中存在“重痕迹、轻实效”的问题,把大量时间花在制作台账、撰写材料上,却对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群众的迫切期盼关注不够,导致驻村工作“雷声大、雨点小”,群众获得感不强。事实上,扎实驻村的核心在于“出成效”,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推动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治理等关键领域,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回应群众的期待。驻村干部要结合村里的资源禀赋,帮助培育特色产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村里的道路、水利、电力等设施,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在基层治理方面,要协助村“两委”建强班子、完善制度,化解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只有让乡村面貌有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有显著提升,才能真正体现驻村干部的价值,彰显驻村工作的意义。
乡村振兴的蓝图需要驻村干部与群众共同描绘,乡村发展的道路需要驻村干部与群众共同开辟。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望,容不得半点懈怠、来不得丝毫虚功。唯有以“扎根”的决心坚定信念,以“俯身”的姿态深入群众,以“见效”的目标真抓实干,真正做到扎实驻村,才能在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贡献更大的力量。(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人民政府: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