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干部成长当养“慢功夫”
时间 :   2025-09-26 17:3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晴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追求效率的时代,“慢”常被贴上低效标签,但对党员干部的成长而言,“慢功夫”却是厚积薄发的智慧、久久为功的定力。习近平总书记曾以“早熟的果子长不大”喻干部成长之道,恰恰点明:真正的成长从无捷径,唯有在“慢”中沉淀,方能在“进”中致远。


“慢功夫”是初心校准的“磨刀石”。初心易得,始终难守,面对繁重任务与现实诱惑,干部尤需慢下来“三省吾身”。焦裕禄在兰考治沙的日夜里,并非急于求成搞“形象工程”,而是用脚步丈量沙丘,在日复一日的调研思考中锚定为民方向;谷文昌在东山岛植树,以十年之功筑牢绿色屏障,诠释了“功在千秋”的初心坚守。这种“慢”,是摆脱事务主义的清醒,是拒绝浮躁侵蚀的定力,唯有如此才能校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坐标,让成长方向不偏航。


“慢功夫”是本领锤炼的“练兵场”。新征程任务艰巨,能力跃升从来不是“速成”的产物。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正源于基层干部扎扎实实的日积月累;全国乡镇职责清单的完善,历经多省试点、“三上三下”的反复打磨,才最终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成果。干部成长亦需如此,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慢嚼细咽”,方能悟透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基层调研要“慢走细看”,方能摸准社情民意;实践总结要“慢思深悟”,方能练精练熟干事方法。正如“日拱一卒无有尽”,点滴积累的“慢功夫”,终会化作攻坚克难的硬本领。


“慢功夫”是凝聚民心的“黏合剂”。联系服务群众,从来不是“快节奏”能达成的。雄安新区建设中,“三天一层楼”的速度背后,是三年地质勘测的“慢准备”;杭州“六小龙”的火爆出圈,源于十年数字经济的“慢耕耘”。这种“慢”,是与群众面对面的耐心倾听,是针对需求的精准施策,是把好事办实的精益求精。反观某地巡察整改的“粗疏”做法,因缺乏“慢功夫”调研论证,导致举措空泛、问题扩大,最终损害群众信任。可见,唯有“精耕细作”式的群众工作,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当然,“慢功夫”绝非“慢作为”,与不思进取、推诿塞责有着云泥之别。它是战略上的稳健、行动上的扎实、心态上的沉淀,是“慢决策”与“快执行”的辩证统一。党员干部当深悟此道,以“慢”养初心、练本领、聚民心,在久久为功的奋斗中成就事业、不负时代。(贵州省剑河县柳川镇人民政府:杨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