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调查研究,脚到脑到心更要到
时间 :   2025-09-17 21:5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亚洁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破解深层次矛盾、回应群众新期待,离不开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要提高调查研究质量,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准确把握基层所需、群众所盼,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人民群众愿望”。新时代下,如何提高调查研究质量,让调研真正解决问题、服务群众,关键要做到“脚沾泥”察实情、“脑带题”求实效、“心系民”践初心。


调查研究有质量,关键在脚沾泥。调研最忌浮于表面、浅尝辄止,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唯有真正沉下去、扎进去,才能摸到滚烫的实情、察到鲜活的民意。反观当下,一些干部下乡调研“蜻蜓点水”走过场;提前踩点设计“观摩路线”,看到的尽是“门面窗口”的光鲜,听到的皆是“标准答案”的顺耳,对群众的真实诉求、基层的实际困境若明若暗,如此调研得出的结论,难免与实情脱节,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广大基层干部应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眼睛发现问题。要真正迈开双腿走进田间地头,俯下身子深入车间班组,既要细看“门面窗口”的亮点成效,更要关注“角落后院”的难点堵点。在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坦诚交流中,读懂那些报表上看不到、汇报里听不着的真问题,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


调查研究有质量,核心在脑带题。调研绝非漫无目的的逛大街,必须带着问题清单去、盯着关键症结查,让每一步调查都有方向,每一次交流都有焦点。高质量的调研,应当始终聚焦群众的心头事、改革的绊脚石。无论是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短板、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还是城市治理里老旧小区改造的堵点、公共服务供给的痛点,都要做到调前有精准提纲、研中有明确靶向。基层干部应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把真问题当课题来攻坚,把群众诉求当考题来作答,才能在深入调研中找到破解难题的“金钥匙”,让每一份调研成果都能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实效。


调查研究有质量,根基在心系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调研的终点从不是一纸报告的完成,而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切实解决;衡量成效的标尺,从来不是文字的华丽,而是群众脸上的笑容与心中的认可。如果调而不研、研而不决,只会让群众失望。基层干部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调研时应现场能答的马上办,复杂问题限期结,像“浦江经验”那样直面矛盾、一线破题。同时,还需建立健全“回头看”机制,既看问题是否真解决,也看群众是否真满意,坚决防止“纸上整改”“虚假落实”,用一次次回访、一遍遍检视,确保调研成果落地生根,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唯有以“脚沾泥“的踏实、“脑带题“的精准、“心系民“的温度,才能让调研从“纸面”落到“地面”,让调查研究成为破解难题的“传家宝”,成为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庆云镇人民政府:张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