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清晨的闹钟尚未响起,小李的手机却已收到“周日上午9点集中开展政策宣传活动,不得请假”的通知。这样的场景,正成为不少基层干部的日常困扰——无实质需求硬凑活动、占用休息时间“打卡”、挤压正常工作进度,“凑数式”活动不仅未发挥应有作用,反而沦为干部的沉重负担,亟需引起重视并加以整治。
“凑数式”活动在基层单位中呈现出多种异化形态,其核心症结在于“重形式、轻实效”。部分单位为完成“年度活动数量指标”,脱离实际需求“造活动”:明明辖区内群众对政策知晓率已足够,却仍每月强制开展2次“重复式”政策宣讲,干部只能反复打印材料、搭台布置,群众参与寥寥无几;有的活动为“凑人数、撑场面”,强制要求干部暂停手头工作参与,甚至临时抽调干部沿街站岗,导致工作延误;更有甚者将活动与休息时间“绑定”,周末组织“红色观影”“知识竞赛”等非必要活动,且以“考勤打卡”“撰写心得”作为强制要求,干部不得不放弃陪伴家人、处理私事的时间,身心俱疲。
这类“硬开硬凑”的活动,早已偏离工作初衷,酿成多重危害。对干部而言,休息时间被侵占、工作节奏被打乱,极易引发“职业倦怠”。对单位工作而言,活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实际成效,造成资源浪费。对群众而言,干部因应付活动无暇解决实际问题,易引发不满情绪,某社区居民反映“多次反映的楼道漏水问题未解决,却总看到干部在小区里搞‘凑数’活动,感觉工作没抓到点子上”。
“凑数式”活动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错误的政绩观与不合理的考核机制。部分单位负责人将“活动数量”等同于“工作成效”,把“搞活动”当作“显绩”,认为“活动办得多、场面够大,就是工作到位”,忽视了“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核心目标。同时,不合理的考核导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些上级部门在考核中设置“年度开展活动不少于XX次”的硬指标,且将参与人数、现场照片、新闻报道等作为“打分依据”,导致基层单位不得不“为了考核而凑活动”。此外,部分干部存在“怕担责”的心态,认为“多搞活动总比少搞安全,即便没效果,也不会被指责‘不作为’”,进而陷入“越凑越滥、越滥越凑”的恶性循环。
整治“凑数式”活动,需从思想引导、机制优化、监督问责三方面发力,切实为干部松绑减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这为破除活动形式主义指明了方向。单位需加强政绩观教育,引导干部深刻认识“活动是手段,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杜绝“为活动而活动”的思维,将工作重心放在“群众急难愁盼”的实事上。
机制优化是关键。应严格落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取消考核中“活动数量”等不合理指标,建立“实效导向”的评估体系——判断活动是否必要,要看是否契合群众需求、是否推动工作进展;评估活动成效,要听群众意见、查实际成果,而非看材料厚度、照片数量。同时,尊重干部休息权,明确“非紧急、非必要情况,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周末开展活动”,确需占用的,应提前征求意见并安排补休,保障干部合理权益。
监督问责需跟进。上级部门应加强对基层活动的动态监督,通过“随机抽查”“群众评议”等方式,及时发现并纠正“凑数式”活动;对因硬凑活动导致工作延误、干部负担加重的单位及负责人,依规依规追责问责,形成“不敢凑、不能凑”的震慑。同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鼓励干部结合实际开展“小而实”的活动,营造“重实效、轻形式”的工作氛围。
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唯有把“凑数式”活动的“减法”做足,才能为实干担当的“加法”腾出空间。各单位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活动形式主义,让干部从“疲于应付活动”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抓工作、解民忧上,真正实现“干部减负、工作提效、群众受益”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实干动能。(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人民政府:孙悦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