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75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在冰与火的战场上谱写了保家卫国的英雄壮歌,铸就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如今,时代虽变,精神永恒。广大党员当以75周年为契机,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以实际行动传承精神、践行使命。
坚定信仰信念,矢志不渝,做对党忠诚的践行者。抗美援朝战场上,信仰是支撑战士们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铠甲”。杨根思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抱着炸药包冲向敌群,用生命践行“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的铮铮誓言;邱少云在潜伏任务中,即便烈火烧身,始终保持纹丝不动,用行动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广大党员要从这些英雄事迹中汲取信仰力量,不仅要通过参观抗美援朝纪念馆、参与“致敬英烈”主题党日活动、研读史料深入了解历史,更要在日常工作中把对党忠诚落到实处,在政策执行中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确保党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在面对“两面人”“两面派”等歪风邪气时,敢于亮剑、坚决斗争,以“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砥砺斗争精神,奋行不退,做攻坚克难的开拓者。志愿军战士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用顽强的斗争精神书写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长津湖战役里,志愿军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中,身着单衣,趴在雪地里潜伏数昼夜;上甘岭战役中,面对敌人持续密集的炮火轰炸和反复冲锋,志愿军战士依托坑道工事,与敌人展开殊死较量,最终守住了阵地。这种不畏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科技创新面临“卡脖子”难题,乡村振兴需要破解产业发展、人才短缺等困境,基层治理也存在矛盾纠纷化解、服务效率提升等挑战。广大党员要主动传承斗争精神,主动跳出“舒适区”,在科研岗位上,面对技术瓶颈,反复试验、刻苦钻研,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在乡村振兴一线,面对村民增收难、产业发展慢等问题,要深入调研、因地制宜,探索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在基层治理中,面对邻里矛盾、社区难题,要耐心倾听、积极协调,用“啃硬骨头”的韧劲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以斗争本领打开工作新局面。
践行人民宗旨,情怀不止,做为民服务的实干者。志愿军赴朝作战,是为了守护祖国人民的和平生活,从战士们“保家卫国”的呐喊,到后方群众“一切为了前线”的支援,都彰显着“人民至上”的初心。如今,广大党员要延续这份为民情怀,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要在社区治理中,主动走访独居老人、困难家庭,了解他们在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在乡村振兴中,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同时协调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种植养殖培训,提升农户增收能力;在政务服务中,推行“一站式办理”“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减少群众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要始终牢记“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宗旨,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让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让抗美援朝精神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县委组织部:刘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