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二线”不是干部价值的终点,而是经验传承的起点。一批因年龄、身体或岗位调整退下的干部,历经数十年实践,沉淀了宝贵经验,更怀揣着对事业的赤诚初心,是干部队伍的“活教材”。
但现实中,部分单位对于退居二线这类干部的利用尚不充分。有的未能搭建起合适的平台,使得这些干部数十年的经验无法发挥应有的价值;有的“传帮带”变成“走过场”,表面上看似在开展,实则缺乏实质内容;有的忽视新老理念衔接,导致新老干部在工作思路和方法上难以有效融合,进而影响了工作的实际成效。如此一来,不仅造成了干部资源的极大浪费,也让年轻干部错失了快速成长、提升能力的宝贵契机。因此,破除障碍、激活“退二线”干部优势,让他们在“传帮带”中传经验、帮提升、带作风,是盘活队伍、保障事业后继有人的关键。
莫让“好经验”困在“没平台”,精准搭台是第一步。“退二线”干部的优势各有专攻,若简单安排“闲职”,只会让经验“沉睡”。这些干部有的深耕基层多年,熟悉群众语言、懂乡土人情,擅长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有的在业务岗位钻研数十载,对政策细则、流程规范烂熟于心,能快速抓住问题核心;有的历经应急、管理等多岗位历练,面对复杂局面有沉稳的应对思路。若不根据这些特长匹配岗位,不仅浪费宝贵的经验资源,还会让“退二线”干部产生“被闲置”的失落感,削弱传帮带的主动性。因此,组织部门需先建立“一人一档”的能力画像,再结合单位需求“按需设岗”,通过精准定岗,既能为“退二线”干部搭建发挥经验价值的专属平台,使其在战略指导、决策咨询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光发热,又能构建系统化的“传帮带”实践场景,让“退二线”干部的经验有“用武之地”,让“传帮带”从“想做”变成“有处可做”,真正激活经验传承的“源头活水”。
莫让“真帮带”沦为“走过场”,健全机制是硬保障。“传帮带”若只靠“人情推动”,缺乏制度约束,很容易“干与不干一个样”。没有明确目标,帮带会变成“漫无目的的闲聊”;没有考核标准,成效会变成“无法衡量的模糊概念”;没有正向激励,积极性会慢慢被“无回应的付出”消磨,最终沦为“见面打个招呼、偶尔提句建议”的形式主义,既浪费“退二线”干部的经验,也耽误年轻干部的成长。因此,建议有关部门构建“目标明晰、激励到位”的帮带机制,通过明确帮带任务清单、量化评估成效,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激发帮带双方的主动性,确保经验传承与能力提升同步落地。对成效显著者通报表扬、分享案例,让“奉献有认可”。这样的机制能让“传帮带”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以此杜绝“走过场”。
莫让“老经验”脱轨“新需求”,新老互融是突破口。如今基层工作早已不是“靠腿跑、靠嘴说”的单一模式,数字化平台成了“新工具”,大数据分析成了“新方法”,群众也更需要“个性化、精细化”服务。若“退二线”干部固守“老一套”,不适应新变化,“传帮带”不仅帮不到点上,还可能让年轻干部陷入“经验脱节”的困惑,甚至误导工作方向。因此,推动“老经验”对接“新实践”,核心在“双向赋能”。一方面引导“退二线”干部学新知,掌握线上平台、数字化工具,让经验“跟上时代”;另一方面鼓励年轻干部传新招,分享短视频宣传、大数据应用等思路,为“老经验”注入新活力。这种“老带新学经验、新促老强能力”的互融模式,能让“传帮带”跳出“单向传递”的局限,让经验真正适配新需求,帮到关键处。(山东省东营市中共利津县委组织部:邵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