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基层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执行者,群众诉求的回应者,矛盾纠纷的化解者,他们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街头小巷,用脚步丈量责任,以实干诠释担当。然而,高强度的工作、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隐形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面临挑战。守护基层干部的“心”健康,不只是对他们的关怀,也是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
基层干部“心”困境。那些被忽视的心理信号,往往隐藏在 连轴转的工作节奏与事事要落实的责任压力中。基层干部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出现明显的情绪耗竭:面对重复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对群众诉求的耐心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不想说话、不愿沟通”的逃避心理;有的干部因长期加班、缺乏休息,陷入睡眠障碍,夜晚辗转难眠、白天精神萎靡,工作效率大打折扣。这些心理信号若得不到及时关注,便会像“温水煮青蛙”般,慢慢侵蚀干部的身心健康,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健康失守。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绝非个人小事,其状态直接关系到基层工作的质效与政府的公信力。当干部被心理压力裹挟,首先,影响的是服务群众的质量:情绪急躁时,面对群众的咨询可能敷衍了事;精力不济时,本可及时解决的民生问题可能被拖延,进而引发群众不满,加剧干部群众矛盾。其次,会削弱基层治理的活力:心理负担重时,往往缺乏主动作为的动力,遇到问题倾向于避责,出现躺平、摆烂的心态,长期心理失衡可能让干部陷入健康危机,影响个人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
多维度发力,守护基层干部“心”健康。一是以减负为基础,卸下心理重担。基层干部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过度负担。要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取消不必要的会议、报表、台账。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将考核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减少因“无效劳动”产生的心理消耗。二是要建立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为基层干部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一方面配备专职心理咨询师,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干部掌握情绪调节,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另一方面,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线上咨询平台,让干部在遇到心理困扰时,能随时获得私密、专业的帮助,避免心理健康问题积压。三是以关怀为温度,组织的关怀,是缓解基层干部心理压力的温暖良药。上级领导与基层干部沟通交流,不仅谈工作,更要谈思想、谈生活,倾听他们的困惑与诉求,让干部感受到被重视、被理解;关注干部的实际困难,对干部在工作中因探索创新出现的失误,给予包容与指导,而非一味指责,让干部放下怕犯错的心理包袱,敢于担当、大胆作为。
守护基层干部“心”健康,并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具体体现在每一个行动中。少一点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忽视,多一点关怀。让基层干部卸下心理包袱,以更健康的心态、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在基层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心”动力。(从江县委党校:潘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