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准识别干部
时间 :   2025-10-22 17:0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勇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和理念,为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干部识别与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其中的重要思想,把功夫下在平时,精准识别干部,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选贤任能。


精准识别干部是选贤任能的关键环节,是确保党和人民事业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正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所强调的,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拔任用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而要做到这一点,考准考实干部是前提,必须把功夫下在平时。


然而,现实中部分地方在干部考察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将考察视为“评时任务”,缺乏平时的持续关注与调研,不提拔不调研、不调整不接触,等到“评”时才仓促行事,找几人谈话、翻几份材料,对干部的日常履职情况知之甚少,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干部的真实能力与作风。有的则陷入“材料依赖”,单纯以报表数据、汇报PPT等为依据来评判干部实绩,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论英雄”,忽视了干部在一线的实际付出与担当,看不到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挥洒的汗水。还有的脱离群众“闭门识人”,不到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等一线去倾听民声、查看实效,听到的只是场面话,了解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这种急拿现用的“急就章”式考察,难以精准识别干部,容易导致识人不准、用人不当。


我们要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为指引,改进干部考察识别方式。要在日常点滴中辨德才。干部的党性修养和能力作风,隐藏在平时的细节之中。八小时内,要观察干部面对繁琐工作时的态度,是积极主动、认真负责,还是推诿扯皮、敷衍了事;在遇到难题时,是勇于担当、积极解决,还是退缩逃避;处理群众诉求时,是马上就办、用心服务,还是拖着不办、“踢皮球”。八小时外,要关注干部的生活作风是否正派,群众口碑是否良好。看看街坊邻里提起他时,是称赞有加,还是颇有微词;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是主动靠前、积极参与,还是躲在后面、消极应付。只有拉长观察周期、拓宽了解维度,才能看清干部的真实底色,准确判断其德才表现。


同时,要在重点工作中验实绩。乡村振兴、信访维稳、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领域,是检验干部能力与担当的“试金石”。在乡村振兴一线,不能仅仅看台账资料是否完善漂亮,更要关注村民的腰包是否真正鼓起来了,村容村貌是否得到了切实改善;在信访窗口,不能只统计接访的次数,更要注重矛盾纠纷是否得到了有效化解,群众的心结是否真正打开;在项目工地,不能只盯着签约的数量,更要关注工程进度是否达标,项目效益是否真正落地。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场景,能够最直接、最有效地戳穿“花架子”,照出干部的真本事,让实干者的功绩得以彰显,让投机取巧者无所遁形。


此外,还要在贴近群众中听真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组织部门要多开展“素颜”调研,减少“提前打招呼”等形式主义做法,多到现场去观察、去了解,少在会议室里听汇报。要走到田间地头,与农户亲切交流,询问干部是否经常来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走进村寨鼓楼,和居民聊聊,了解家里的烦心事干部是否放在心上;走进企业车间,与工人谈谈,询问政策落实是否到位、办事是否顺畅。只有真正做到脚下沾着泥土、耳边听着真话,才能练就识人的“火眼金睛”,准确识别出那些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干部,让躺平者无处藏身,让奋进者脱颖而出,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的骨干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将其中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思想贯彻到干部识别与选拔任用工作中,把平时考察作为精准识别干部的重要手段,全方位、多渠道、近距离地考察识别干部,为党和人民选出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从江县庆云镇人民政府:杨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