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近日,四川、上海、山东等多地进一步放宽了考编年龄限制。如今年9月,四川省眉山市、遂宁市宣布将下半年事业单位的招聘年龄放宽到本科38周岁及以下,研究生43周岁及以下。(10月12日 新京报评论)
十年寒窗苦读,不如一纸年龄限制?“35岁门槛”曾是无数职场人心中的痛。在传统招聘模式中,“35岁”常被视为职场“分水岭”,即便许多大龄求职者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职业心态,却因年龄限制被挡在招聘门槛之外,只能对心仪岗位“望而却步”。这种现象不仅让个人职业发展受限,更造成了社会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大量具备实践经验的成熟人才无法进入合适岗位,而部分单位又面临“招聘难、留才难”的困境,形成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此次多地不约而同地放宽年龄限制,绝非偶然的政策调整,而是应对时代变迁的必然选择。其背后,是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的国家战略需求。当人口增长放缓,挖掘存量人力资源的潜力、激发各年龄段劳动者的活力便成为关键。同时,这也是对个体发展路径多样化的尊重与回应。在现代社会,学习、成长与职业转型已非年轻人的专利,越来越多的人在中年阶段寻求新的发展平台和奉献途径。政策的松动,正是对这股社会潮流的敏锐捕捉与积极顺应。
更为深远的是,此举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包容的社会竞争环境。人才选拔的核心,应在于“能”与“德”,在于其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奉献意愿,而非简单地以出生年份划线。打破“35岁门槛”,为那些可能因过往学习、工作经历曲折,或立志于人生新阶段服务公共事务的群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拓宽政府选拔优秀人才的视野,吸纳更多具备实践智慧和社会阅历的成熟人才,提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决策水平,更能向社会传递“不以年龄论英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积极价值观。
当然,取消年龄限制并非终点,它对人才评价体系、岗位培训机制乃至整个社会的用人观念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建立更科学、多元的人才评估标准,确保选拔过程真正聚焦于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另一方面,要完善在职培训与职业发展体系,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入职者快速适应并持续成长。
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落地和完善,期待更多地区、更多行业加入到打破年龄壁垒的行列中,通过细化标准、优化流程,让人才评价回归能力本质,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才支撑,让“35岁门槛”真正成为过去式。(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