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连绵,月余未歇,将本该五彩缤纷的秋收季,洗去了斑斓,徒留一片泥泞与黯淡,秋收只能全靠人力。农话说“抢秋抢收,不抢就丢”,一场“龙口夺食”战迫在眉睫。“机关干部全部下村助农,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成熟的粮食抢收回家!”领导的要求掷地有声。作为镇团委书记,我也积极组织年轻干部迅速投入到“抢农时、保丰收”工作中。
我来到了抢收一线
接下任务的新鲜与热情。在镇党委的要求下,由我牵头,迅速组建青年志愿服务队。当“掰棒子”通知下发后,报名的消息如星火般在工作群里点亮,有初出茅庐的“00后”选调生,有业务娴熟的机关骨干,还有意气风发的村级后备干部,一支带着青春朝气的古邵镇青年志愿服务队应声成立。大家互相打趣着“今天暂别‘办公楼的灯火’,要赴‘田野间的秋约’,做一回地道的‘田间实干派’”,共同想象着金黄的玉米地在风中摇曳的景象。新鲜感与热情,如同破晓的晨光,照亮了出发前的期待。
初下田垄的生涩与忐忑。第一天无需过多动员,队员们心里带着闻令而动的坚定,脸上挂着迎难而上的昂扬,向第一站:东沿河村出发了。出发前,镇办公室紧急准备了手套、口罩、编织袋等工具,路上有人笑着喊我“掰棒子大队长”,一句玩笑话,像一缕秋风里的暖意,瞬间将大家的心拧成了一股绳。到了地头后,我们27人簇拥着站在大片的玉米地前,迷茫地看着一地杂乱的玉米,“农活小白”们向农而行的滚烫热心瞬间熄灭。我也因不懂收割流程、不会分工而涨红了脸。原来,实践这部教科书,远比想象的更为厚重。
俯下身子的汗水与领悟。双脚踏进田垄,泥土瞬间包裹了鞋底。玉米叶子像锯齿,在手臂上划出细密的红痕。我笨拙地模仿着老乡的动作,却总不得要领,不是掰不断穗柄,就是让玉米粒簌簌脱落。“来,跟着我学!”村支书鲍书记主动当起“农活老师”,手把手教我们掰棒子、装袋子。我们跟着学、照着练,从一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动作麻利,没有人喊累,也没有人退缩。从早到晚干了一天,我们全队只掰了15亩地,泥土沾满了鞋面,像极了我内心的窘迫,手足无措间,才懂得“纸上得来终觉浅”的真正含义。
我闻到了泥土芳香
劳动中的踏实与宁静。第二天,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加入我们,身体也渐渐适应了劳动的节奏。我不再频频看表,开始学会在重复的动作中倾听自然的声音,风声、虫鸣、玉米秆清脆的折断声。天气闷热,汗水沿着脊椎沟往下淌,滴在脚下的黑土上,当身体弯成与老乡同样的弧度,我才真正理解了“躬行”二字的千钧之重。傍晚收工,坐在田埂上喝一碗凉茶,心中涌起一种久违的、扎实的宁静。这一刻,所有的理论知识都在大地的蒸腾中沉淀为最朴素的认知,腰背的酸胀、指尖的磨损,都在无声地诉说着“粒粒皆辛苦”最原始的含义。
相处中的真挚与牵挂。在孝庄村困难群众王大娘的玉米地,她拉着我的胳膊话家常,她说看着满地成熟的玉米,老两口急得睡不着觉,今年玉米价钱不好,但还是要好好种,“地不骗人”。她教我认哪种玉米最甜,哪穗留着做种子。那些皱纹里的尘土,突然变得沉重,原来我掰下的不只是玉米,是一个家庭一年的指望。回去的路上,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我望着田埂上依旧弯腰劳作的身影,忽然读懂了“乡村”二字的重量,它不再是书本里油墨香的铅字,而是王大娘掌心的老茧,是老两口眼中的焦灼与期盼,是群众心中最朴素的牵挂。
风雨中的叩问与责任。干活时候,一场秋雨,从天而降,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赶来,我和小伙伴们在泥泞中奔跑、传递、堆积,青春的身影在金黄的玉米地里穿梭,秋风吹过,扬起的不仅是衣角,还有脸上藏不住的无奈。冰冷的雨水浇透了衣衫,内心却有一团火在燃烧,责任,如这秋雨,透彻心扉。我开始真正思考“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三个沉甸甸的问号。秋日的田野,是最生动的课堂。这里没有三尺讲台,却以天地为卷;没有课本教材,却以泥土为墨,在汗水中教会我们感受初心与责任。
我尝到了收获甘甜
带上行囊的情感与力量。离别时,村民们握着我们的手反复念叨,“多亏了你们,玉米才没烂在地里”“你们的手是握笔的,今天给我们掰棒子磨出茧子了”,他们粗糙的手掌裹着温热的心意,眼里满是藏不住的感谢。我不再只是来完成任务的干部,我的心已被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紧紧拴住。他们的喜乐与忧愁,像这掌心的玉米纹路,清晰而深刻地放在了我的心上,成为一份沉甸甸的、无法割舍的牵挂。乡村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王大娘脸上的皱纹,是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是这片土地上鲜活的生命对美好生活最真切的向往。这份力量,将是我未来路上最坚实的行囊。
刻上心头的印记与方向。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玉米入仓时,王大娘把最饱满的一穗塞进我手心,粗糙的老茧划过我的掌心。那一刻,一种滚烫的情感在心中深深烙印。如今,办公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几粒金黄的玉米粒。每当伏案疾书感到疲惫时,指尖触碰那份粗砺的质感,便能瞬间回到那片广袤的田野。它无声地提醒我,文字的价值,在于能否带着泥土的体温;政策的准星,最终要瞄准百姓的期盼。它为我标定了清晰的人生航向,永远心向基层,脚步向下。
扛上肩头的担当与远方。以前总在材料里写下“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直到此刻才真正明白,“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真情”。鲍书记笑着说:“你现在像个村里人了。”这是我听过最好的夸奖。知识与实践在田埂上握手言和,我不再是此间的客,而是其中的叶。这种转变,如同青玉米在火上烤过后,散发出融入骨子里的甜香。它教会我,成长的路径,不是向上攀爬,而是向下扎根;真正的担当,是把群众的冷暖扛在肩上,把老百姓的需要装在心里。
“泥土里长着真学问,群众中藏着大智慧”,第一次“掰棒子”的经历,早已超越了劳动本身,它既是古邵镇“优在青秀·磨砺成锋”行动的“练兵场”,也是峄城区始终坚持“在实践中育人、在一线中砺才”理念的生动诠释。作为一名挂职年轻干部,我更加坚信,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既要在云端驰骋,更要向深处扎根,就像一株成熟的玉米,无论籽粒去往何方,生命的根,已永远留在了那片厚土之中。只要心是热的、手是勤的,就能在基层褪去“青涩”、锤炼“锋芒”。(中共枣庄市峄城区委组织部:褚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