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浙江大力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通过全面摸清底数、严格督促整改,坚决杜绝过度公务短视频、“花式汇报”等问题,推动基层干部从“屏幕里的精致”转向“田埂上的实在”。如今在宁波鄞州湾底村,村党委书记蔡国成不再为汇报视频的特效熬夜,而是带着村干部在果园里琢磨采摘方案;嘉兴平湖的干部们卸下“PPT包袱”,把往年做动态图表的时间用来走访群众······一幕幕“屏外实干”的画卷生动诠释了少些“屏幕虚功”才能让“指尖功夫”变成“脚底功夫”,才能让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实处。
“屏幕虚功”看似是“小事”,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基层苦“屏幕虚功”久矣。有的基层干部为汇报“出彩”,花几天时间琢磨视频转场特效、PPT渐变色模板;有的基层单位为迎检好看,把本可口头说明的工作硬改成“视频汇报”。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基层干部很大一部分精力要花在PPT制作上,那些动态图表、渐变色模板,把基层干部困在像素世界里无暇他顾。“屏幕虚功”只顾着“屏幕上的完美”,却忘了“群众需要的实效”,不仅浪费行政资源,更会让干部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这正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明确反对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
整治“屏幕虚功”,既要下决心,也要讲方法。浙江以制度划红线,用监督堵漏洞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浙江省财政系统制定了一套公务视频经费管理的全流程规范,通过“制定标准—预算编制—项目审核—预算执行”等环节严格审核公务视频,强化财政监督。比如,在预算执行环节,将视频、宣传片、PPT等28个关键词嵌入业务场景,为全省1.8万余家预算单位、165万名公务人员建立业务合规开展的“防火墙”。同时,建立健全常态化问题核查通报机制,对违规制作使用公务视频,特别是硬性要求基层汇报发言使用视频和PPT等形式主义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教育一片、警示一批。用刚性制度明确“什么不能做”,用严格监督确保“规定不落空”,从根源上遏制“屏幕虚功”滋生。
“屏幕虚功”的减少,正让基层焕发新活力。其一,干部精力更加集中。鄞州海创社区党委书记徐波平的工作日志上“独居老人漏水修复”“垃圾分类亭改造”等32件民生事格外醒目——这是他从“做PPT”转向“走街巷”的收获,也是其他基层干部在少些“屏幕虚功”后的“屏外实干”缩影。其二,资金使用更加合理。浙江某学校校庆预算经审核后削减17%,节约资金20余万元,最终实现了公务视频零开支、电子屏非必要不设置;鄞州越剧团自己拍摄剪辑越剧短视频,既传播了文化又没花冤枉钱。其三,工作导向更加务实。正如平湖“无PPT述职令”带来的变化:干部走访从“打卡拍照”变成“蹲点倾听”,群众诉求记得更全,民生账算得更细。这些改变让我们看到,少些“屏幕虚功”多些“屏外实干”能更好地把资源用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
从浙江的田埂到全国的街巷,“屏幕虚功”的渐次退场,不仅是干部作风从“虚”转“实”的鲜明注脚,更是治理效能由“浅”入“深”的生动印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看干部,看的不是屏幕里的“精致汇报”,而是身边的“实在成效”。少些为PPT配色的琢磨,多些解民生难题的钻研;少些对视频特效的追求,多些对群众诉求的回应,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群众心坎上。当每一分精力都用在“为民办实事”的刀刃上,每一分资金都花在“解民之所忧”的关键处,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行政效能的提升,更是民心的凝聚、信任的累积。这种植根于群众的力量,正是我们国家发展最深厚的底气、最持久的动力。(四川省泸州市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