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让“短实新”文风落地生根
时间 :   2025-08-14 19:2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东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文风折射党风。近日,中共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将“短实新”文风建设纳入制度框架,为破除“文山会海”顽疾、重塑公文生态提供了锐利武器。这一规定的出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风观的继承发展,更是新时代深化作风建设、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


曾几何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文风问题成为基层治理的“隐形负担”。有的文件动辄洋洋万言,开篇必引经典、层层铺垫,却迟迟不切入主题,这种“穿靴戴帽” “长而空”的文风,不仅消耗行政资源,更让政策在层层转述中“失真走样”。更值得警惕的是“假大空”现象的变种,有的配套文件照抄上位文件,“换汤不换药”;有的工作汇报堆砌数据、粉饰太平,将“口号式表态”当作落实成效。这些问题的根源,正是形式主义在文字领域的“借尸还魂”。


《若干规定》的出台,为文风整治划定了“硬杠杠”。从 5000 字、4000 字的字数限制,到“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内容要求,再到配套文件“不得简单照搬”的刚性约束,每一条款都直指文风积弊的“七寸”。这一制度设计,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风与党风同社会风气是紧密相连的”重要论述的具体落实,更是通过制度刚性打破“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恶性循环。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让“短实新”文风落地生根,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首先要拧紧“思想开关”,深刻认识到文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以“之江新语”专栏文章为范本,用三五百字短文讲透治理之道,树立了“短实新”的标杆。这种“用大白话谈大问题”的实践,启示我们文风改进必须从领导干部抓起,以上率下形成示范效应。其次要织密“制度笼子”。将文风要求嵌入治理流程,与权责清单、考核体系深度融合,通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倒逼各级部门和干部认真落实文风要求。此外,还需强化监督检查。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对各部门、各单位的文件和工作材料进行检查,重点排查是否存在篇幅过长、内容空洞、照搬照抄等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形成常态化的监督压力。再者,要加强能力培训。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文风问题,开展专门的写作培训和交流活动,邀请写作专家、业务骨干传授“短实新”文风的写作技巧和经验,帮助干部提升文字表达能力和政策解读能力,让干部切实掌握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精准传达政策意图、提出有效措施,推动“短实新”文风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山东济南市济阳区委组织部研究室:张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