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钟声将敲响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八十年前,一群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青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铸就精神丰碑;八十年后,新时代青年党员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更需从烽火青春中汲取力量,以赤诚之心续写担当篇章,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情怀铸魂,在历史回响中锚定“大我”坐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战青年用“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的遗嘱、用12岁传令兵裤腿撕成的布条、用15岁医护兵省下的二两白糖,诠释了个人与家国的深刻绑定。当代青年党员身处和平年代,虽无枪林弹雨的考验,却面临“小我”与“大我”的抉择。要从史料中那些模糊的身影里,读懂“青春的价值从不在得失算计”的真谛,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的田野、融入科技创新的实验室、融入基层治理的网格,让“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成为行动指南。
以“于无路处踏新路”的创新锐气赋能,在攻坚克难中锤炼“破壁”本领。烽火中的青春从不缺智慧——渤海书局青年把印刷机藏进洼地,青妇队员用门板架起“生命桥梁”,绝境中的创造力源于“精神满格”的信仰。今天的青年党员面对“卡脖子”难题、基层治理“硬骨头”,更需传承这种“把不可能变可能”的锐气。要像抗战青年发明地雷延时引爆法那样,在工作中打破思维定势;像他们用树皮制药那样,在资源有限时挖掘潜能,把“战地发明”的智慧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实招,让青春在攻坚克难中彰显力量。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精神扎根,在长期奋斗中践行“初心”承诺。抗战胜利后,新婚夫妇分隔两地坚守岗位,女党员隐姓埋名11年开展土改,老战士用半生工资赡养恩人,他们证明“青春的奉献从不止于烽火岁月”。青年党员当以这种“穿越时空的接力”为榜样,摒弃“即时兑现”的功利心,涵养“把生命融入长河”的历史自觉。在社区服务中耐住“琐碎”,在乡村振兴中守住“寂寞”,在科研攻关中顶住“压力”,像那位战后管理食堂的老党员说的“没想值不值,只想着是本分”,让奉献成为青春最厚重的底色。(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委组织部:韩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