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要解决不懂装懂、自以为是的问题,防止出现拍胸脯、拍脑瓜、拍屁股的‘三拍’干部。”这一告诫振聋发聩,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敲响了警钟、划出了红线。
正确政绩观,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干事之基。揆诸现实,当前仍有少数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存在跑偏走样,表面创造了“一时政绩”,结果却成为“长期政疾”。有的忽视风险乱举债,外借巨额资金进行项目建设,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有的急功近利“堆盆景”,不顾财力、影响建设地标式建筑,有的醉心于求新求变,脱离实际引进高端前沿技术,最终却“系统空转、指尖瘫痪”……冲动错误的政绩观猛于虎,必须破除急功近利心态,树立久久为功意识,勿让“政急”酿成“政疾”,脚踏实地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政绩。
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调研。调查研究既是掌握基层实情的关键途径,也是办好群众事的必要前提。问题看得清、摸得准,才能把事情办到点子上。要聚焦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开展调研,坚持进千家门、访万家情,了解掌握群众所急、所忧、所愁、所盼,以虚怀若谷的心态倾听群众心声,获取“第一手资料”。要直奔矛盾突出、问题集中的一线开展调研,力戒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从蛛丝马迹中发现产生问题的根源,梳理分析原因,寻求有效的解题思路。要悉心汲取群众的智慧,善于从群众身上找办法、学方法,确保提出的政策措施近民情、接地气。
以民意为导向,履职尽责。树牢群众观点、走好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必须练就的真本领,也是办成事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求真务实、担当实干,眼睛向下看、步子往下迈,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关心的“身边事”“家务事”。要时刻带着为民情怀干事,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感,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办实事,真正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要带着热情干事,增强工作主动性,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不“摆架子”“打太极”,站好岗、守好班,以强烈的事业心完成本职工作。
以结果为导向,跟踪问效。工作实不实、成绩优与劣,最终要靠群众来评判。要及时征询群众的意见反馈,结合具体工作及时做好调整优化,避免想当然决策、“一条道走到黑”。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找准定位和重点,既不贪大求全,也不隔岸观火,积极稳妥地寻求成事“最优解”,使得办事有章有法、符合规律。要直面矛盾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敷衍,做到定了就干、说了就办,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使各项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更好地在基层落地生根。(山东省昌邑市委组织部:肖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