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在风雨淬炼中织密生态与民生防线
时间 :   2025-08-12 20:1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张贵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应急救灾的关键时期,一系列重要政策相继出台,它们无声却有力地昭示着:中国式治理现代化正通过制度优势与组织动员的深度融合,在风雨中淬炼出守护山河安宁与人民福祉的磅礴力量。这些举措彰显了党和国家守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定决心,意义重大且深远。


以制度约束筑牢治理基石。生态环境保护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的出台,构建起了全面系统的责任体系。这一规定明确了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在生态环保工作中的具体职责,要求领导干部充分考量环境影响和效益,犹如领导干部头顶悬着可量化、可追责的“生态利剑”,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转型,严格的监督追责机制为制度落实保驾护航,为应对极端天气及生态风险挑战铸就了坚实制度盾牌,唯有在平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好绿水青山,才能在风雨袭来时避免因生态脆弱而叠加灾害风险,真正筑牢长远发展的根基。此制度恰似磐石,支撑起国家生态安全的整座大厦,避免了责任推诿现象,确保生态环保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使得领导干部真正将生态环保责任扛在肩上,不敢敷衍塞责,从制度层面杜绝了以牺牲环境换取短期经济利益的短视行为。


以组织响应彰显定海神针。当洪涝灾害来袭,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巨大威胁时,中共中央组织部的通知犹如冲锋号角,激励着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挺身而出,它激活了党的组织体系在危急时刻的强大动能。党的组织优势在此刻超越静态结构,化为高效应急响应的中枢神经,穿透层层阻碍抵达末梢,让救援力量精准抵达最需要的地方。此动态响应机制,是中国在灾难面前能迅速凝聚人心、整合资源、高效行动的关键密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救灾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组建党员突击队和志愿服务队,冲在救援一线,解救被困群众、搬运救灾物资,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就便参与防汛抢险救灾。同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在一线考察识别干部,将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的表现作为评价依据,激励广大干部积极作为;对表现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及时发展入党,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宣传表彰先进典型,弘扬正能量,凝聚起全社会防汛抢险救灾的强大合力。


以资源调配温暖民心血脉。中央组织部从代中央管理党费中划拨1.4亿元支持防汛抢险救灾,这笔“特殊党费”承载着全党一亿党员对灾区群众的拳拳心意,其拨付速度之快、指向之精准,将组织关怀与物质支持以最集约高效方式输送至最前线,这一举措为受灾地区送去了温暖和希望,让受灾群众在风雨飘摇中触摸到可感可及的组织温度。党费专项用于慰问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以及受灾严重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修缮受损的基层党员教育设施。这笔党费不仅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实际生活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也为受灾地区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保障了基层党组织在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中持续发挥作用,彰显了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既体现了党与人民生死与共的天然血脉联系,也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在危急关头的关键作用。


无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防汛抢险救灾,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三项政策如三股坚韧丝线,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民生、安澜山河的制度巨网。在生态环保领域,通过严格落实责任制,守护绿水青山,让人民群众享受优美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惠民;在防汛抢险救灾中,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未来,应持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的落实,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应对灾害的能力,为每一座青山、每一条绿水、每一个屋檐下的安宁生活,筑就真正坚不可摧的万里长城。(惠水县纪委监委:张贵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