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基层减负,砍任务不如投干部
时间 :   2025-08-13 18:5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人的治理。减负不是单纯的“减任务”,而是在人上做“加法”:加力量、加能力、加激励。干部强,基层才硬;队伍硬,发展才有底气。


腾出手脚,时间才会生金。时间是干部最宝贵的战场资源。玉树州动刀“指尖”“笔尖”“脚尖”上的形式主义,清理上千个微信群,砍掉三分之一的考核指标,把干部从“无效忙”中解放出来。腾出的时间不是用来歇气,而是用来走进田间地头、坐到百姓炕头,办那些真能见效、真暖心的事。


补齐短板,人手才有底气。没有足够的人手,任何减负都是临时缝补。过去不少乡镇“一人多岗”,疲于奔命。玉树州精准选派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扩充基层队伍,从返乡大学生中吸收新鲜血液,优秀的直接担任村支书。这是“救火”,更是“造血”,为未来储备力量。在江苏,“新农人”返乡支农的势头正旺。职业农民魏巍驾驶现代农机,为村里400多亩地提供耕种、收割等全程服务,土地利用率和作业效率显著提升。在苏州相城区,“90后”姜蓉蓉经营智能温室,引进推广果蔬新品种,每年组织百余场农业科普活动,接待群众六千多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与技术。


点燃激情,干部才有锋芒。干部怕的不是任务多,而是忙到看不到价值。玉树州在用人上向一线倾斜,让“90后”走上乡镇正职岗位,把“五方面人员”择优吸收入班子;在生活上,加补贴、安排疗养,让干部感受到信任与温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服务群众上。这份关怀与信任,是推动他们全力以赴的动力源泉。


制度兜底,减负才能长青。制度,是防止好政策走回头路的定海针。玉树州将人力配置、事权分工、考核办法拧成一股绳,明确岗位责任清单,实行考核计划备案管理,把人员补充和流动纳入制度化运行,让减负从“松绑”走向“强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的根源在于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必须标本兼治、久久为功。


多地实践,印证“人”是第一资源。江苏各地大力培育“新农人”人才队伍。根据《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计划到2027年底培育1000名“头雁”,带动形成1万人的雁阵,让乡村人才充实、生机勃发。江苏已建成283座“无人化”农场,投入8.72亿元,3643台智能农机完成334.92万亩次作业,亩均节约成本300元、增产约50斤、减少农药约5%,让“人少+技术”成为增效法宝。


基层减负,不在于“减”了多少,而在于“加”给了谁。“加”在人身上,就是最大增益点——加力量、加能力、加激励。干部强,治理才能有成效;队伍硬,发展才能有未来;制度立,减负才能长效。(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