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深圳的地铁通道里,出现了既有“凉意”又有“温度”的一幕:建筑工人们或倚墙休息,或铺张报纸小憩,与匆匆而过的上班族共享空调冷气。
不同于一些城市对“占道休息”的严苛管理,深圳地铁在确保客运服务质量和列车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主动划出纳凉区,配备座椅、饮水机和书籍,用空间共享的智慧,让“阵阵凉意”成为丈量文明温度的特殊标尺。在相关视频下,点赞最高的评论精准地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安全帽,这才是城市的格局。”
曾几何时,“避暑”还是皇家专享的奢侈特权,而如今,设施完备的人防工程、地下空间、城市驿站已然成为普通市民和劳动者的“避暑胜地”。深圳通过实际行动,为所有在高温中奋斗的人们送去防暑降温的关怀,将这份传统的人情味巧妙地融入现代化的地铁空间,堪称创新与传承的完美融合。这些充满善意的细节,没有被写成醒目的标语,却如同榕树的气根,在悄无声息中深深扎进城市的肌理,将抽象的“包容性”转化为人们能够真切触摸与感知的温度,成为城市之“暖”的生动诠释。
在科技发达的当下,实现人工制冷并非难事,但身处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后,我们可能难以体会烈日下奔波的艰难;坐在空调房里敲击键盘时,或许也会忽略汗水湿透后背的辛劳。可见,高温天气无疑是一张检验城市民生工作的“烤”卷,城市相关党委和政府部门只有从细微之处着手,聚焦户外工作者的急切需求与困难,关注劳动者的衣食住行,持续优化公共服务,让政策充满人文关怀,才能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将清凉切实送到他们的心间。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一座美好的城市,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构建的,城市的高度或许由建筑来定义,但其温度却由人心来衡量。这个夏天,越来越多的城市市民收获了这份“清凉小确幸”,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变化,正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各地方党委和政府用凉意传递“暖心”的有力证明。
当然,要真正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加强对高温下劳动者的关爱,需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政府部门要强化执法检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确保清凉政策能够落到实处;用人单位必须落实主体责任,着力改善作业场所环境。只有全社会携手共进,才能让每一位劳动者感受到尊严,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整体进步,让城市的“暖”意持续升温。
城市纳凉点所“纳”的,是“人民至上”的深刻理念。从高温天气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到在公共场所增设各类便民设施,一座城市只有始终聚焦人的需求,秉持“绣花精神”,在细节上精雕细琢,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关注民生,让清凉政策落地、让劳动者尊严被看见,才能让阵阵凉意成为彰显城市温情的注脚。(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政府: 高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