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中国以扩绿筑基、兴绿赋能、护绿固本的创新实践,构建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系。这场跨越式变革不仅重塑着国土空间格局,更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智慧。
一、扩绿:科学布局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在江西崇义县,国有林场通过“针叶纯林补阔”等可持续经营模式,使杉木林分年均生长量提升40%。这种精准提升森林质量的实践,正是中国扩绿战略的微观缩影。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1%,较2011年提升5个百分点,背后是“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哲学。
城市生态修复展现别样智慧。万安县利用300亩油茶林构建“林茶共生”系统,既保持水土又年产茶油150吨,带动200万户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这种“见缝插绿”的微观实践,与宏观层面的国土绿化行动形成共振,全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23%,人工林面积8003万公顷,构筑起纵横交错的生态网络。
二、兴绿:产业融合激活绿色动能
福建沙县的林下经济堪称典范,穿山龙、牛奶根等中药材成为沙县小吃炖罐的核心食材,年产值突破10亿元。这种“森林+餐饮”的跨界融合,催生出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林
下经济产业集群。浙江安吉的“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园”更进一步,通过建设林下露营基地、森林康养中心,形成“生态体验+健康养生”的复合业态。
科技创新为兴绿注入新动能。江西某企业凭借林业经营收益权证获得500万元授信,折射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突破。全国林权贷款累计发放387亿元,绿色金融与生态产业的深度耦合,正在打破“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制度瓶颈。
三、护绿:法治科技共筑生态长城
海南某混凝土公司私设暗管排放废水案,被处以23.4万元罚款并追究刑责,彰显"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的护绿决心。2023年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显示,从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到物业集团非法排污,10起案件全部实施“双罚制”,既罚企业又罚责任人,形成强大震慑。
科技赋能构建起立体化防护体系。江西建立的生态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已完成138亿元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海南部署的无人机巡查系统,使森林火灾预警响应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这种“人防+技防”的监管模式,与欧盟分布式绿证核发试点形成跨区域呼应,共同织就全球生态安全网。
四、协同共生: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江西的油茶林到海南的珊瑚礁,从福建的林下经济到浙江的康养基地,中国“三绿”实践正在重构发展逻辑。当横滨蓝碳项目将海洋固碳纳入碳中和路径,当德国森林疗养基地年接待30万人次,人类正以更智慧的姿态实现生态保
护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这种平衡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通过制度创新、科技赋能、产业融合构建的共生体系。在美丽中国建设征程中,扩绿、兴绿、护绿的协同推进,不仅夯实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书写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绿色篇章。(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