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教育培训是永葆先进性的"能量站",是锻造铁军的"淬火炉"。面对新时代党员队伍多元化、需求个性化、场景复杂化的新特点,各级党组织需突破"填鸭式教学”的窠臼,以"科技赋能"拓展学习维度、以"文化赋能"深化情感认同、以"制度赋能"强化成果转化,推动党员教育从"平面灌输"向"立体渗透"转变,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指尖触达、在血脉传承、在岗位生根。
科技赋能建"云场景",让党课突破时空入指尖。数字时代的浪潮奔涌而至,党员教育需主动拥抱技术变革。要打破"一间教室、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构建"云端+实地"的立体课堂:打造"红色VR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旧址等红色地标,让党员"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温度;开发"党课直播平台",邀请党校教授、基层榜样在线授课,设置弹幕互动、在线答疑环节,让理论学习从"定时定点"变为"随时随处";设置"指尖学习积分榜",将学习时长、课程完成度转化为可视化数据,与评优评先挂钩,激发内在动力。当党课搭载上5G快车,当教材转化为动态课件,党的理论便能像"数字种子"般植入手机屏幕,在碎片化时间中浸润心田,让党员在"云端漫步"中夯实信仰之基。
文化赋能铸"红基因",让党课穿越时空入血脉。红色文化是党员教育最鲜活的教材,需深挖本地资源、创新表达形式。要打破"文件转文件"的机械传递,构建"沉浸式+互动式"的文化课堂:修建"家门口的红色学堂",将革命烈士故居、战斗遗址改造为情景教学点,组织党员扮演历史角色、重温入党誓词,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感悟初心;创作"党员教育微剧场",以本地"抗疫先锋""致富带头人"为原型,编排情景短剧、开展巡回演出,用方言俚语传递正能量;建立"红色家风档案馆",收集老党员手写党费登记簿、泛黄的荣誉证书等实物,通过"一件物品一个故事"的展览,让年轻党员在触摸历史中赓续精神血脉。当红色文化从书本走进生活,当革命传统从故事变为行动,党的优良作风便能像"文化基因"般融入血脉,在代际传承中永葆生机。
制度赋能强"转化链",让党课聚焦问题入岗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需构建"学用结合"的闭环机制。要打破"学归学、做归做"的割裂状态,建立"项目化+责任制"的实践课堂:推行"党员领办制",要求每名党员结合岗位实际认领"民生微项目",如社区工作者领办"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农村党员领办"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行动;设立"实践攻坚周",组织党员深入项目建设一线、矛盾调解现场,在解决"停车难""养老难"等实际问题中检验学习成效;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党员参与培训、解决问题、获得表彰的全过程,作为干部选拔、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当党课从"会议室"延伸到"攻坚现场",当理论从"纸面上"落实到"行动中",党员便能在"干中学、学中干"中提升本领,让党的决策部署像"制度齿轮"般精准咬合,在岗位实践中绽放光彩。(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镇人民政府:张冉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