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广大党员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树牢造福人民的正确政绩观,方能在为民解忧时“旗帜不吹偏”、施展才干时“方向不偏航”、攻坚克难时“脚步不退缩”,绘就“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安康”生动画卷。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胸中有丘壑,把牢“为政之德”,夯实“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初心使命。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政绩观是干部干事创业的“第一粒扣子”,首当其冲需要考虑清楚“政绩为谁而出”。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作为党员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手中的权力和所处的岗位,是人民赋予的,为人民服务的。一方面,要厚植为民情怀。站稳人民立场,俯下身子、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把惠民生的事、暖民心的事做好做实,在点亮“万家灯火”中提高百姓幸福感、获得感。另一方面,要保持无名定力。谋求长远发展,坚持久久为功,涵养“功成不必在我”的格局胸襟,培育“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韧劲,多做埋头苦干“老黄牛”式干部,在默默耕耘中成就最大的辉煌。
“撸起袖子、扑下身子”,赤脚踏田野,掌握“施政之法”,践行“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实干作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百姓的安危冷暖息息相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为创造政绩的不竭动力,才能交出民生“满分卷”。当前,存在少数干部学习理论浅尝辄止,部署工作不求实效,基层调研走马观花,更有甚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独断专行,这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表现的根源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要一贯秉承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善于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法宝,精准衡量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杜绝“政绩冲动”,摒弃干事和个人名利捆绑现象,甘愿当好为民造福大舞台上“跑龙套”的配角,正确对待“显功”“潜功”,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铁肩担道义,理顺“明政之道”,激发“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挺膺担当。科学合理的政绩考核体系,对领导干部政绩观的产生直接影响。中办、国办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从党内法规的层面坚决抵制“面子工程”“盆景形象”,鲜明树立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赋能基层减负的工作导向,激发干部干事创业主动性、积极性。要充分发挥组织力量,构建知事识人体系,近距离识别干部,细化政绩观偏差问题清单,真正将直面矛盾、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好干部选拔出来。要健全有效防范和纠治政绩观偏差工作机制,持续优化考核“指挥棒”,建立完善差异化考评制度,做精分类考核、做实平时考核、做好长远考核,使基层干部脱下“沉重的长靴”,以更多时间、精力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济南市章丘区委组织部:党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