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强调要“大力培养乡村人才,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全面振兴”,人才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引擎。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集聚优势,通过夯实组织基础、强化人才引育、创新机制保障、优化服务生态,让乡村产业振兴的“红色引擎”持续输出澎湃动力。
筑牢组织堡垒,方能搭建人才干事的“大舞台”。党组织的凝聚力,是吸引人才的“强磁场”。要强化组织牵引,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项目点”模式,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落实、党员帮带”三级联动机制,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搭建平台。要创新组织模式,建立产业联合党委整合资源,深化“党支部 + 合作社 + 人才”模式,以坚实的组织建设托举人才创业根基。要做实精准服务,党员干部主动当好服务“店小二”,提供从政策解读、项目申报到场地协调的全程跟踪服务,着力解决人才创业中的具体困难,让人才轻装上阵,专注于技术转化和创意落地,使乡村真正成为人才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建强引育体系,聚力锻造产业振兴的“生力军”。乡村产业既需要“外来智力”打开视野,更需要“本土人才”夯实根基。精准靶向引才,主动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在外能人乡贤,吸引专家团队、创业青年返乡兴业。深耕本土育才,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依托“乡村振兴技能学堂”等载体,选拔培养“田秀才”“土专家”,提升人才技能与带富能力。促进融合共生,推动外来人才与本土能手结对共建,既输入先进理念技术,又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辐射一业”的乘数效应,为特色种养、非遗传承、乡村旅游等产业注入持续创新活力。
创新机制保障,持续激活产才融合“新动能”。让人才与产业同成长、共发展,关键在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强化利益联结,探索“技术入股 + 保底收益 + 按股分红”等模式,将人才贡献与项目扶持、评优评先深度挂钩,明晰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收益预期和成长路径,使其个人发展与乡村产业兴衰紧密相连。另一方面也要激发扎根动力,通过提供“看得见的实惠”与“摸得着的前景”,引导人才从“短期服务”转向“长期扎根”,推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升级、产业发展反哺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确保持续强劲的“红色引擎”动力。
优化服务生态,为人才安心创业提供“强后盾”。党组织要聚焦人才在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需求,打造全方位、精细化的服务体系。建立人才服务专班,实行“一人一策”精准服务,解决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全身心投入产业发展。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产业论坛、技术研讨会等活动,促进人才之间的思想碰撞与合作交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通过评选“乡村产业振兴人才之星”等方式,增强人才的荣誉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让人才在乡村既能安心创业,又能舒心生活,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贡献智慧力量。(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刘晓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