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蔽的私人会所觥筹交错,到变味的“工作餐”推杯换盏,近期中央层面通报的多起违规吃喝典型案例,如同一张张作风问题的“警示标签”,撕开了部分党员干部纪律防线的“隐秘裂缝”。这些案例反复证明,违规吃喝不仅侵蚀着干部的廉洁底线,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思想淬炼拒“酒杯”之诱、以立体监督断“酒局”之链、以刚性制度筑“防倒”之堤,才能为作风建设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祛侥幸之念,立敬畏之心,以思想淬炼拒“酒杯”之诱。“就吃这一次,不会被发现”“都是正常人情往来”,当这样的侥幸心理在干部脑海中滋生,廉洁防线便开始松动。违规吃喝等不良作风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对纪律规矩缺乏敬畏之心。有的把违规吃喝当作人情往来的“润滑剂”,有的将其视为权力变现的“小插曲”,本质都是理想信念滑坡、纪律意识淡薄的表现。这警示我们,在干部监督中,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要以“敲警钟”的震慑力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案中人”讲述“案中事”,让干部在“红脸出汗”中认清“酒杯一端、原则放宽”的危害。要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校准思想坐标,引导干部算清违规吃喝背后的“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彻底铲除“下不为例”的侥幸心理,唯有让“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敬畏意识扎根思想深处,才能在面对“舌尖上的诱惑”时,做到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密防控之网,扫作风之弊,以立体监督断“酒局”之链。从“微信红包支付餐费”到“企业老板变相买单”,这些“新变种”让违规吃喝披上“隐身衣”、躲进“青纱帐”,使得监督更具挑战性。破解难题,必须聚焦监督领域,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体系,让“四风”问题无所遁形。一方面,要加强对干部“八小时内”工作圈的监督,紧盯关键岗位、重要环节,特别是在公务接待、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容易滋生腐败的领域,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运用大数据比对、智能预警等科技手段,对餐费报销、接待审批等流程进行动态监测,防止出现违规吃喝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延伸监督触角,发动群众力量打造“移动探头”,鼓励“随手拍”监督,让干部“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也成为监督重点,通过“明察+暗访”“线上+线下”相结合,让违规吃喝的“小苗头”无处生长,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悬纪律之剑,明行为之界,以刚性制度筑“防倒”之堤。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的权威在于带电。针对违规吃喝问题,既要扎紧制度的“篱笆”,更要让制度长出“牙齿”。要针对违规吃喝等问题,细化公务接待负面清单,明确“同城不接待”“禁酒令”等铁律;建立干部作风“红黄牌”预警机制,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提醒、限期整改;要进一步完善考核问责体系,将违规吃喝问题纳入干部廉政档案,将干部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情况、作风表现等纳入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实行“一票否决”;要对顶风违纪者,坚持“一案双查”,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倒查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零容忍”的态度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的强烈信号,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触碰不得的“高压线”,以刚性的制度约束推动干部作风持续好转,让清风正气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续流淌。(中共滨州市沾化区委组织部: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