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黄杨钿甜、那尔那茜等特权用人问题登上热搜,这些个案虽情形各异,但内核惊人相似,即无视规则、玩弄规则,企图跳过制度的刚性约束,对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发起了挑战。“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选人用人的公信力如同“明镜”,一旦“镜破”就难以“重圆”,哪怕是个别现象,消解的也是整个选拔任用制度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损害的是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根基。各级党组织要时刻保持清醒、压实责任链条,以制度刚性重塑公信基石,让每一次选拔都经得起阳光的晾晒、群众的检验。
标定“德才准星”,擦亮“识人慧眼”,确保价值导向始终鲜明。以上案例暴露出的问题,映射出选人标尺的模糊不清。黄杨钿甜的天价耳环,背后是其父杨某违规经商、隐瞒违法生育等诸多问题。如果选拔标准导向没有做到始终如一,就很容易为投机钻营者留下可乘之隙,给此类“德才不配位者”大开方便之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乃至就有什么样的党风”。选人用人要始终坚持政治导向,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穿识别、考量、决定全过程,旗帜鲜明地选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要健全近距离、多维度考察机制,既看一时表现更看一贯作为,既察显绩更重潜绩,既观其才更要观其德。要坚决破除唯亲唯利、论资排辈等隐形壁垒,破除“隐形台阶”、打破“固化藩篱”,真正让实干者实惠、吃苦者吃香、有为者有位。
筑牢“制度铁壁”,管住“妄为之手”,保障程序正义刚性运行。古语有言,“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规则失守的根源,经常体现在制度笼子“虚掩的门”上。那尔那茜签下委培协议,承诺学成归蒙,然而四年后,定向培养的约束力在人情操作前土崩瓦解,本应返回岗位、扎根基层的她“完美违约”赴挪威留学。选人用人的生命力在于刚性执行,否则制度条文就会沦为“橡皮图章”,成为个别群体攫取私利的“暗道”。组织部门要在制度精密性与执行穿透力上双向发力,进一步拧紧程序链条,细化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程与监督闭环,严防“量身定制”“暗箱操作”。要织密监督之网,强化组织部门内控与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的双向协同,探索引入大数据比对分析等技术手段,将选人用人权力关进“制度铁笼”,彻底斩断“特权暗流”的违规渠道,让“妄为之手”无机可乘。
涵养“清朗生态”,充盈“规矩之气”,厚植风清气正政治土壤。规则意识的缺失,折射出政治生态深层次的“亚健康”状态。董袭莹的“火箭转岗”,其背后是权力寻租、人情干扰的不良风气,暴露出政治生态中“潜规则”对“明制度”的不断侵蚀。“浇风易渐,淳化难归”。公信力的“屹立不倒”,离不开健康向上、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当规矩意识在干部队伍中蔚然成风,成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自觉,公信基石才能固若金汤。要狠抓纪律教育,将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及相关纪律要求纳入党员干部常态化学习培训必修内容,通过典型案例深化警示教育,让“规矩”二字入脑入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做遵规守纪表率,带头抵制说情打招呼、跑风漏气等不正之风,以“关键少数”的躬身践行引领“绝大多数”的规矩自觉。组织部门更要挺直腰板、坚守原则,敢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为选人用人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慈英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