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让“无事不扰”成为常态
时间 :   2025-05-13 18:1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中央深改委会议强调“以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优化营商环境指明方向。然而现实中,多头检查、重复监管等问题仍制约企业活力,有经营者坦言“迎检时间占经营精力三成”。北京“无事不扰”清单、浙江“综合查一次”、海南涉企活动统筹系统等改革,以制度性突破破解“监管扰企”难题,既契合“放管服”改革深化要求,更彰显精准治理的现代思维,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供了鲜活注脚。


改革的核心在于打破监管孤岛,建立协同治理新机制。北京对信用良好企业实行“白名单”管理,将检查频次降低50%;浙江统筹25个部门建立联合检查清单,让“千条线”拧成“一股绳”;海南通过预约系统归集涉企活动,杜绝随意检查。三地实践揭示:科学划定监管边界,需建立“信用分级+风险预警+动态调整”的闭环规则,既避免“监管空白”,又防止“过度扎堆”。这种制度重构的本质,是以系统思维取代零敲碎打,用“一张清单管全年”替代“百个通知扰日常”,让企业从疲于应付转向专注经营。


数字化转型成为破解监管效能瓶颈的关键。北京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归集企业数据,实现“守信者无事不扰”;浙江构建“监管大脑”系统,归集17个部门执法数据,重复检查显著减少;海南监测系统实时追踪执法轨迹,压缩自由裁量空间。这些实践印证:当监管插上数字化翅膀,既能实现“无事不扰”的精准避让,又可做到“无处不在”的风险防控。技术赋能的深层价值,在于将监管从“人盯人”的体力活升级为“云预警”的技术活,用数据流替代文件流,让“智慧监管”成为政企双方的共赢选择。


改革的终极指向是重构政企角色关系。北京对清单企业配套“服务包”,浙江建立执法回访评价机制,海南开通企业诉求直通车,这些创新将省下的行政资源转化为服务增量。数据显示,三地企业满意度明显提升,证明“减法”监管催生“乘法”效应。这种转变启示:政府应从“查问题”转向“解难题”,把监管过程变为服务场景。当“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成为新常态,监管就不再是冰冷的约束,而是发展的助推器,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合伙人”的质变。


从京浙琼三地的“破冰之举”,到全国范围的“春潮涌动”“无事不扰”改革正从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这些实践既是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的治理智慧,更是刀刃向内优化服务的担当写照。当更多地方学会做好监管的“减法”、服务的“加法”、发展的“乘法”,定能激活市场“一池春水”,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强劲动能。这既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答题,更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关键落子。(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