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的指针再次指向五月,五四青年节的钟声即将敲响,这既是历史对当代青年的深情叩问,也是时代提醒青年干部的奋进号角。站在新时代青春赛道上,广大青年干部要精准把握成长过程中的“先”与“后”,先立志后立业,先有为后有位,先扎根后生根,方能将时代赋予使命化作掷地有声的现实回响。
先立志后立业。志不立,则天下无所成之事。志向是人生的航标,蕴含着“想干事”“能干事”的决心、“干成事”勇气。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豪言壮志,让其在西域纵横捭阖,终成开疆拓土的传奇;北宋范仲淹少年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志,在宦海沉浮中铸就“忧乐”精神丰碑。这些穿越时空的志向,恰似北斗星辰,指引着青年突破时代迷雾。立志如铸剑,剑脊不正则剑锋难利,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元思潮碰撞激荡,青年干部唯有将个人志向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壮阔图景中,方能在时代洪流中稳立潮头,在立业之路上行稳致远。要修好理想信念这个终身课题,以“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的清醒,根除沽名钓誉之心,破除功利主义迷障,涤荡冒进浮躁之气;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胸怀,投身基层治理、营商环境优化、重大项目建设等实践战场,在摸爬滚打中淬炼“青春向党”的忠诚底色,在服务群众中践行“枝叶关情”的为民初心,让志向在实干中熠熠生辉,照亮建功立业的广阔征途。
先有为后有位。“干部”二字,“干”字当头,这不仅是职责的所在,更是价值所系。百余年前,五四青年们冲破封建枷锁,有人弃医从文甘当唤醒民众的“闹钟”,有人执笔为刃化作刺向旧制的“投枪”,成为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历史和实践证明,唯有以“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的无畏,主动担当作为,方能赢得历史的尊重与人民的认可。然而,当下个别青年干部陷入以“躺平”心态等待机遇的误区,若是面对事业“浑水摸鱼”,面对难题“袖手旁观”,最终只会在“得过且过”中虚度光阴,让理想沦为空想,辜负组织与群众的期待。青年干部的“年轻”不是“熬资历”的优势,而是“干事业”的资本,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要以“敢为天下先”的锐气,在工作探索中守正创新,在本领提升上追求“一专多能”,主动投身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既做政策落地的“执行者”,更当改革创新的“探路者”,以真抓实干、善作善成之“为”赢得组织和群众心中的“位”。
先扎根后生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基层是青年干部成长的沃土,更是锤炼党性的熔炉。真正的扎根,绝非简单的“人在基层”,而是主动褪去“书卷气”,摒弃“过客心态”与“镀金思想”,以“空杯心态”躬身入局,“先知民,后解忧”。生根的过程,更是在实践和挫折中反复磨砺心性能力的过程,恰似破土而出的竹笋,在压力中积蓄力量,在沉寂中孕育蜕变。青年干部要耐住“成长寂寞”,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愿啃硬骨头”的决心,在化解土地流转矛盾、协调邻里纠纷等琐碎工作中,打磨出看透复杂局面的“火眼金睛”,在多方意见和多元利益中找好代表广大群众意愿的“最大公约数”。更要锤炼出解决急难问题的“钢筋铁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调解纠纷的“金钥匙”、推动发展的“施工图”,将产业发展的堵点、群众诉求的难点,转化为创新突破的发力点,让成长的根系在一线土壤中不断延伸,在实践中实现从“苗”到“木”的蜕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共兰陵县委组织部:王波、董玫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