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作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其能力素质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近年来,村干部培训作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被各地广泛推行。然而,许多地方的培训成果却面临“落地难”的困境,村干部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能提升。这种现象的背后,既有培训设计与基层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也有培训后续支持不足的隐忧。要破解这一难题,关键在于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做到因需施教、因村施策、因人而异,让培训真正成为村干部提升能力、服务群众的有力抓手。
精准把脉,开出对症“良方”。培训设计必须扎根基层土壤,建立“需求-供给”精准对接机制。一方面要开展“地毯式”调研,通过问卷普查、深度访谈、蹲点观察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与村干部面对面交流,全面、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村庄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围绕基层工作重点节点开展培训,如针对即将到来的换届选举,要重点加强选举规程、纪律教育等内容所占比重,帮助村干部稳住心神、规范行为,有效克服“换届综合征”。
实践赋能,打造沉浸式“练兵场”。村干部不同于机关干部,要打破“填鸭式”理论灌输,着力在提升培训课程吸引力上下功夫,让村干部既能坐得住,又能学得进。多采取案例分析、实地观摩、情景模拟的方式,少一些空洞乏味的理论。案例教学选取典型治理场景,通过情景再现提升处理能力;实地观摩组织干部到示范村“取真经”,在对比中找差距;情景模拟搭建议事决策、矛盾调解等场景,让干部在“实战演练”中积累经验。同时邀请“土专家”“田秀才”现身说法,用“乡音土话”传递治理智慧。
长效护航,构建成长“生态圈”。培训成效的关键在后续转化,要建立“培训+服务”的全周期培养机制。组建由专家学者、优秀书记等构成的“智囊团”,提供常态化咨询指导,确保村干部在遇到难题时有处寻策、有人引路;搭建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打破村庄地域限制,促进村干部之间的经验共享、难题共解;实施“成长档案”跟踪管理,通过定期回访、绩效评估等方式,动态监测培训成果的转化情况,及时优化培训方案,形成“学习-实践-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不仅是培训模式的革新,更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唯有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课堂、以长效为保障,方能让培训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青岛市崂山区委组织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