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雨中守望:从齐鲁之涝看农业韧性之路
时间 :   2025-11-10 19:5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刘佳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这个夏天,山东的雨似乎格外绵长。本该是麦浪金黄、丰收在望的季节,田野里却积着一汪汪雨水,倒伏的庄稼在泥泞中挣扎。持续阴雨已导致部分地区农作物减产,农田变“水池”,病虫害滋生,农民们望着被雨水浸泡的庄稼愁眉不展。这一幕,不仅是齐鲁大地上的一场自然灾害,更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脆弱性的真实写照。


放眼全国,类似极端天气正频频造访——江南的持续高温干旱、东北的早霜冻害、沿海地区的超强台风......这些看似孤立的气象事件,背后是同一个严峻现实:中国农业正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气候环境。气象专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还将持续增加,“天公不作美”正在从偶发例外变为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面对这一“新常态”,我们现有的农业防灾体系显得力不从心。许多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建于上世纪,排水标准难以应对极端强降雨;农业保险“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受灾时农民能获得的补偿有限;灾害预警信息往往停留在手机APP上,难以有效指导田间地头的生产决策。这些问题如同木桶的短板,制约着农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提升农业气候韧性亟需一场深刻的系统性变革,这既要补齐基础设施"硬短板",建设"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也要织密制度保障"防护网",完善从预警到救助的全链条应对机制。同时,农业科技创新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从培育耐涝抗旱新品种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从发展智慧农业到创新种植模式,都需要全面推进。山东寿光的智能温室与气象指数保险、临沂的玉米大豆复合种植等创新实践表明,唯有将设施建设、制度保障与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才能为农业生产构建起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实防线。


雨过终会天晴,但这场连绵阴雨留下的警示必须长鸣:在气候变化成为定局的今天,构建气候智能型农业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这要求政策、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协同发力,共同为农业生产打造一件坚实的“防护服”。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是中国农业必须完成的时代跨越。唯有让农业真正“强筋健骨”,方能在未来的风雨中,守护好每一粒粮食、每一位农民的希望,确保大国粮仓的安然无恙。(庆云县庆云镇: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