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分红”分到群众心坎上,把“产业”建到群众饭碗里,把“组织力”拧成群众干劲。万源市官渡镇项家坪村向953名股民发放50.51万元“幸福红包”,账上见数,民心见底。这不是一沓现金那么简单,而是村党支部多年抓班子、带队伍、强产业、算细账的结果,是“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生动答卷。分到位的不只是钱,更是方向和底气。钱袋子鼓起来,集体经济才更有支撑,基层治理才能拧成一股绳。
分红,先要分明白“钱从哪来、凭啥能分”。项家坪村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年年积累:自2019年起用好中省资金,盯住萼贝这一“土特产”,从育苗、管护到销售全链条推进,把账算细、把制度立牢;有收入、有净益、有章程,按比例提取再分配,合规矩、有温度。给干部的启示很明白:产业要选准选稳,资金要用在刀刃上,制度要立起来、用起来。把“收益链”变成“制度链”,分红才能常态化、可预期,不靠运气,靠本事;不等风口,靠功夫。
分红,更要分出“心气”和“人心”。一枚手印,是信任;一张收据,是认可。群众领走的不只是现金,更是对班子说话算数、干事成事的信心。要把“分红日”办成“议事日”,把直播带货办成“群众恳谈”,当面算账、当场提问、当即回应,把看不见的环节晒出来,把最关心的细节讲明白。账算得亮,风气就正;路走得稳,人心就拢。信任攒起来,队伍带得动,劲头使得上。
分红,还要分出“劲头”和“路数”。靠一茬产业不够,靠一场直播不行。项家坪村的实践提示我们:一要技术迭代,良种、良法、良机一体配套,亩产与品质同步提升;二要链条延伸,从原料到初加工、从品牌到溯源,把附加值尽量留在村里;三要市场打开,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把农产品变成“网货”,以订单倒排农时。干部一头盯地里、一头盯市里,村集体既当“组织者”,又当“服务员”,把“甜蜜收益”变成“持续红利”。
分红,最终要分成“合力”和“治理”。钱分下去,事要提上来,就业怎么带、短板怎么补、风险怎么防?要把分红同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互助基金、养老服务衔接起来,让“一次分红”变成“多重保障”。同时建立“收益反哺”机制,拿出一定比例回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扩能再生产,让每一次分红都是再出发的起点。班子抓总、能人领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形成“支部有号令、产业有抓手、群众有盼头”的闭环。
把“分红”分到点子上,把“制度”立在明处,把“产业”做在长远,把“人心”聚在一处;分的是钱,拧成的是劲,干成的是事。把“红包”变“红利”,把“红利”变“合力”,乡村振兴就不怕路远,就怕不干。(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