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对正处于评优、就业关口的农大学生,这是行动号令。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场景多、机会足。把评优标尺立到田里去,看“贡献”不看“概念”,看“亩效”不看“履历”。谁在田里解题,谁就更有价值。
标尺立到田里,评优就看会不会把地种好。把“到乡镇挂职一年”纳入硬学分,把“田间解题”列为硬指标。每名学生啃下一块“硬地”,作物明确、地块明确、目标明确(亩产提升、成本下降、价格改善三选一)。结题只认数据,有农户签字、有第三方测产、过程可追溯。评奖评优对一线经历加权,论文与实践捆绑,不写“增产增收”不算落地。衡量就三条,问题点得准、措施用得对、结果看得见。
标尺立到产业链,课堂就要一头连田头一头连市头。校地企共建“田头工厂+数字农服+直播间”,把春管、夏收、烘干、分级、包装、直播“一条龙”交给学生团队。导师真带队,企业真给单,政府真供场景。项目至少覆盖一个行政村,设置硬里程碑:出苗率达标、单产上台阶、损耗降比例、成交有回款。评估只问两句,卖得更好没有?钱回得更快没有?能把产品卖出溢价的团队,就该上榜,就该评优。
标尺立到地头,技术就要成套可用、进村即用。推广“技术包+保险单+小额贷”三件套,新种、新机、新法成套进田;县域金融免担保小额贷跟进;农服团队上门实施与保养;保险公司按里程碑查勘,风控前置。对油菜、水稻、玉米、生猪等重点,跑通“良种+良法+良机+良仓+良价”五良联动,稳产、降本、减损、提质、锁价一气呵成。学生把这套打法背在身上、用在地里、留在当地,让技术不掉链子,让收益看得见。
标尺立到战场,队伍就要能打硬仗、拿下片区。组建“农技经理人+村骨干+返乡青年”混编队,学生担任项目经理,管计划、管预算、管组织、管验收。给真权限、压真担子,一人对接一镇,一队托管一片田。校内建“问题库”,县里出“任务单”,企业供“标准件”,照着“接题—解题—复盘—推广”闭环快跑。优先在天府粮仓核心区、油菜、柑橘、生猪主产区落点,干成“一个项目、一套标准、一个品牌、一个样板”,以点带面、以战促训。
评优看脚印在不在田里,就业看人能不能解题,成才看亩产提了多少、成本降了多少、价格抬了多少。把青春扎进泥土,把才华写在稻穗上;让文凭带着泥点子,让经历留下增收账。能在田间打赢仗,才配得上把评优标尺立到田里去。(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