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遂宁在今年下半年事业单位招聘中,把本科年龄上限调到38岁,把研究生调到43岁,这个做法直接回应基层缺人问题。很多村镇项目要启动,却找不到懂市场的行家,别只盯着年轻,要改成看专业,把岗位需求和人才经历对接,让有经验的人回乡,这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此次放宽年龄,是对基层选才格局的重塑。
眉山市彭山区今年增加“乡村产业规划师”岗位,本科以上即可报名,年龄可到38岁,报名表写得很清楚,要有农业企业运营经历,还要能对接电商平台,这样做不是降低要求,而是抓住产业升级的难题。以前县里想引进懂品牌和直播的人,却被年龄规定挡住,现在在成都做电商的三十五岁左右人才愿意回乡试一试,政策就是要补上基层缺的经验、视野和资源,让产业规划落在田间,让农产品故事走向远方。
要想放宽年龄又能选到好人,制度需跟上。遂宁船山区在发布公告后安排岗前月练兵、季度导师面谈、年度项目比拼,来自互联网企业的邓涛成了乡村治理专员,他先跟着老书记院坝夜谈,再把矛盾调解流程写成问题清单,上传镇里的共享系统,导师制度帮他补上群众工作短板,项目比拼激活他的数字化特长,他半年内搭建出稻虾共养直播间,这说明只有把选拔、培养、考核连起来,拓龄政策才不会出现高进低走。
年龄放宽也不是万能的。四川有山地和丘陵,岗位需求差异很大,泸州合江县把放宽年龄的岗位集中在农技推广站和基层社工站,还配套定向项目和职称评价,让骨干看到成长台阶,如果没有清晰的岗位画像和人才画像,只是拉长年龄线,竞争容易失序,拓龄之后要细化考核指标,把群众满意度、项目落地率、产业带动效益纳入评价,让新进人员用实绩说话。
我们要凝心聚力促发展,要用制度保障落实,要优化服务渠道,让群众感受更真,让更多三十八岁的电商骨干和四十三岁的农业博士走上乡村振兴主战场,这样四川现代化建设就多了一支懂市场、会改革、敢冲锋的队伍,只要用真诚吸引人才,用机制成就人才,用事业凝聚人才,拓龄纳贤的四川实践就能汇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江流。(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