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河南调研“三秋”生产,面对连阴雨天气,他走进农田查看改装农机,与基层干部、农机手深入交流,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推动解决。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办公室里看报告,不如去田埂上看真事。“真问题”都在地里,办法都在群众那里。
去了“田埂上”,才能看到听不到的小事,知道问题的全部情况。报告上只写了“下地难”三个字,但是田里的泥有多深、改装农机的轮子印有多深、农民心里多着急、粮食会不会坏掉,这些才是真正的问题。干部只有真的走到地里,亲手摸一摸庄稼,才能不只看数字,找到问题的关键。这样近距离接触,才能真正理解群众的困难,做决定时才能为他们着想。脚上泥多了,心里感情就深了,做的决定自然就会更好。
去了“田埂上”,才能听到想不到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路子。比如,老农机下不了地,河南基层就想出“小轮改大轮、大轮改双轮”的办法,让农机可以在湿地里跑。这就是从做事中来的好办法。这些“土办法”和“好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来的。群众最厉害,做事是最好的学习。干部要放下面子,好好跟群众学。这样就能把群众的零散经验总结起来,把基层的好办法变成政策,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河南的做法像一面镜子,值得全国各地学习。我们国家很大,各地的农业情况都不同,有的地方雨水多,有的地方是山区,都有各自的困难。现在全国都在努力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我们各地的干部是不是也真的到基层去了?在解决当地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农村建设的难题时,我们是只开会发文件、打电话,还是走进田里、果园、茶园,和群众坐在一起说话?工作作风一直都很重要,大家都要多想想自己,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当官老爷。
去“田埂”,不只是一个工作方法,也代表你站在群众这边。这既是能力,也是责任。干部,特别是管农业的干部,要多去现场,把田边地头当成办公室,把农民当成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政策做好,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也才能保证乡村发展和粮食生产。(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