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治理 >
综合治理
路修到村口,更修进人心
时间 :   2025-10-13 17: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文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把“公路增量”变成“组织力与生产力”增量,先要想明白路为谁修、修好之后靠什么活。里程可以统计,活力要用人心来检验。江西把目标摆在桌面上:到2027年,新改建3000公里,县道三级及以上70%,建制村通公交65%。数字是真金白银,但决定成色的,是组织是否前移、干部是否在场、机制是否跟上。如果没有清晰的牵引,没有顺畅的协同,没有可持续的固化,工程就容易“建而不管、通而不久、路而不旺”。路修到了村口,老人的出行是不是更省心,学生上学是不是更准点,农货进城是不是更省时,这些才是答案。


问题并不神秘,关键都在人与制度上。很多地方重建设、轻运营,党组织停在墙上的图里,没有走到路上、走到班车调度里、走到冷链仓里,于是管护、安防、接驳常常断档。用人上也有阻滞,专业干部不敢上、不好上,政治把关与专业攻坚没有拧成一股劲;产业配套薄,公路像“单向道”,出村有路,进城无链,“客货邮”各跑各的,通了却不活;制度不硬,路长制、路地共治、村级养护员落实打折,前期热、后期冷,群众只好用脚投票。说到底,是组织功能没有前置到流程,是干部激励没有直达一线,是规则没有把责任拧紧到人。


要破,就得把力用在“扣合”上。把党建链扣在“规划—建设—运营—管护—安全”的每个节点,不是多设机构,而是把阵地建在现场,把流程做实,把问题关在当场解决的闭环里;把用人导向校准到“忠诚干净担当+专业能打硬仗”的同频上,让愿挑担、能挑担的干部上得去、干得开,也给探索留出回旋;把县道提级与公交下乡配成一副“轮子”,一只托起骨架,一只带来人气,再用冷链、仓配和“客货邮”把流量变产出,把“路权”转成“发展权”;把制度的软约束变成硬规则,路长到段、责到人,数字化把路况、班线、配送、安全晒出来,周周能看,月月能评,季季能比,既对财政负责,也对百姓交代。


落到操作,还是一句话:把群众放在中心,把干部放在现场。谁牵头、谁协同、谁兜底要说得明白;评价就盯结果:路面耐不耐久,班线稳不稳定,农货能不能当天进城,游客能不能当天返程,老人看病、孩子上学能不能少折腾。班次、站点、时段多听一线意见;“农村公路+公益岗位”,让愿意出力的人有岗位、有体面。干得好的,要在评优晋升上看得见、用得上;失责失当,依规依纪纠偏。公路是要素流动的骨架,也是治理能力的尺子。把党建这条链拧紧,干部链和产业链就能同频发力;两只轮子踩稳,制度的螺丝拧紧,干部的劲头提起来,“公路增量”才能沉淀为“生产力存量”。路要修到产业里,更要修到百姓心里。里程碑不是句号,是新的起点。(四川省泸县第六中学: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