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龙游沐尘畲族乡,是浙西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乡。自康熙年间畲族同胞从福建、广东、丽水一带迁居至此,数百年繁衍生息中,既沉淀着畲族婚庆、山歌、貔貅舞等璀璨民俗,更镌刻着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红色记忆。革命年代的烽火淬炼出不屈的精神脊梁,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
7月10日,湖州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音乐学院多专业学生共同组成的“青旅红途”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衢州龙游沐尘畲族乡,探寻红色展馆中的历史印记,感悟志愿故事里的精神传承。从往昔军民同心的峥嵘岁月,到当下实践探索的发展图景,再到日常点滴的奉献坚守,一条跨越时空的红色脉络清晰展现,既延续着精神根脉,也彰显着时代新篇。
沐尘畲族乡红色历史文化展示馆内,泛黄的照片与村干部的讲解交织,将一段畲乡儿女的革命壮歌缓缓铺展。
展馆一隅,粟裕将军的史料字句滚烫。80多年前,他率领部队从衢州转战湖州,浙西大地上留下“我军所到之处,都是大批大批的群众跟着,簇拥着,复仇的呐喊声,胜利的欢呼声,山鸣谷应,日夜不绝”的壮阔场景。这份军民鱼水情深的力量,在畲乡化作了共产党员直面生死的勇毅。
以周樟福为代表的畲乡党员,在党组织遭破坏后身陷敌人追捕,却始终挺直脊梁。1948年8月9日,因叛徒出卖,周樟福与通讯员在蓝阿发家被捕。押送途中经沐尘渡时,他纵身跳溪试图逃生,虽肩部中枪、被捆的身躯难敌急流,却用行动诠释了革命者的不屈。狱中,铁丝穿锁骨、老虎凳等酷刑轮番上阵,敌人妄图逼迫他们供出组织与同志,但周樟福与钟光荣、雷金连、包长福、祝樟财等同志无一屈服,血肉模糊中守住的是党的机密,是对信仰的绝对忠诚。
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祝樟财的狱中斗争。在暗无天日的牢笼里,他组织15 名难友联名写下《控诉书》,字字泣血揭露狱吏克扣物资、暴力虐囚的暴行。尽管国民党当局不仅不予受理,反而加刑迫害,但这份在绝境中仍敢与黑暗对峙的勇气,让革命火种在狱中不曾熄灭。1948年,周樟福、祝樟财等英烈先后就义,他们用生命在畲乡大地树起“宁死不屈”的精神丰碑,正如馆口纪念他们五人的雕塑般,历经岁月冲刷依然清晰可辨。
“英烈们倒下的地方,如今已长满希望。”讲解员的声音带着敬意,“他们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至今仍在指引我们前行。”
离开展馆,“石榴红大妈”志愿者团队代表方秋莲的故事,让红色精神有了更生动的当代实践。
“从 2017年到现在,每周做志愿,下雨下雪都没断过。”方秋莲的话里,藏着与革命先烈一脉相承的执着。疫情期间,她带领队伍为武汉返村隔离家庭送物资,那家有3岁和5岁的孩子,她们不顾风险坚持帮扶一个月;村里86岁老人无人照料、满身污渍,她主动上门清理,此后定期帮扶从未懈怠;平日里捡烟头、协助老人体检,去年大雨时组织人员帮村民转移避险…… 这些琐碎日常,正是“为人民服务”最朴实的践行。
在她带动下,100 多人的“爱心大妈”队伍成了沐尘的红色风景线。“我们没报酬,但做事不含糊。”方秋莲的自豪里,是对责任的担当,对奉献的坚守。更动人的是“儿童队长”称号背后的故事——她教孩子们学畲歌时,总把英烈事迹和志愿故事讲给他们听,如今孩子们看到垃圾会主动捡,见到老人会主动扶。红色的种子,正在稚嫩的心田生根发芽。
“老一辈说,畲族人抱团取暖才有今天。先烈们为我们拼出了太平日子,我们做志愿,就是把这份互助精神传下去。”方秋莲的话,道破了红色传承的内涵。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成员深有感悟。接下来,团队将整理调研资料,结合专业所长制作红色主题短视频、图文内容,让周樟福等英烈的事迹走出畲乡、广为人知;同时计划联动高校开展“畲乡红色故事分享会”,让青年学子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汲取力量,以青春行动延续红色根脉,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持久光芒。
从粟裕将军笔下“山鸣谷应”的群众呐喊,到“石榴红”大妈们“随手做志愿”的日常,沐尘畲族乡的故事,正是红色根脉一路赓续、一脉传承、一路更新的生动缩影。红色基因滋养着发展理念,核心价值融入了生活细节,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山哈答卷”。(通讯员:吕晶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