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文化苦旅》,字里行间的风沙气息总让我想起南疆。那些被时光雕琢的古城、在戈壁上流转的文化,恰似余秋雨笔下的文化印记,带着独有的厚重与温度,在天山下静静诉说。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疆文化底蕴褶皱。在字里行间,我触摸到了历史的体温——那不仅是历史的残痕,更是烟火中生生不息的呼吸。喀什古城是“活着的千年标本”。高台民居的土墙如古籍的书页,层层叠叠书写着时光。艾提尕尔清真寺的新月顶与巴扎的喧闹交织,恰似余秋雨所言“文明从不是孤影”。维吾尔族花帽的丝线、桑皮纸的墨迹,在巷弄间编织成流动的文化密码,让千年丝路的故事仍在市井中流转。
阿克苏的深邃藏在戈壁之间。余秋雨笔下的“废墟是记忆的年轮”,在此具象黄沙中的梵音回响。古老艺术在果园的热瓦普琴声中重生,证明文化的倔强——它不惧怕风沙侵蚀,只以韧性传承血脉。
乌鲁木齐则是文明的棱镜。大巴扎里,哈萨克绣品与回族茶香交融,维吾尔烤包子的热气裹着新疆独特的气息。这里如余秋雨描写的“文化河床”,既承托喀什的传统、阿克苏的古韵,又奔涌着现代浪潮。老匠人雕花木窗旁敲铜器的声音,与玻璃幕墙外的都市节奏相拥,传统在此温柔地焕发新生。
合上书页,方悟“苦旅”真意:文化的苦,在于守护与传承的艰辛,而它的甜,却在烟火中永恒鲜活。当陶窑火光不息、琴弦震颤不止、市声喧闹如常,文明便永远年轻,在人间烟火里生生不息。(通讯员:苏红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