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执法动态 >
执法动态
是否应该“掐灭”鲁迅的烟?
时间 :   2025-09-26 19: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振朋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绍兴鲁迅纪念馆内一幅鲁迅手持香烟的墙画引发争议。这面墙上画的是鲁迅手里夹着香烟,而平时有些游客会用打火机做着点燃墙上香烟的动作,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打卡照。有游客认为该图像可能误导青少年、隐含鼓励室外吸烟的风险,建议将其更换为“握拳图”。


这一事件的有趣之处在于,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文化符号的解读,需在历史语境中寻找答案。鲁迅夹烟墙画的争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对待历史文化符号的认知博弈。当部分人将目光聚焦于 “吸烟” 这一细节时,实则陷入了脱离历史语境的断章取义。鲁迅研究会专家指出,墙画展现的是 “生活化的鲁迅”,打破了传统的 “战斗者” 刻板印象,让公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正如武汉大学教授尚重生所言,青少年不会因一幅画像改变对吸烟危害的认知,将历史形象与现实行为简单划等号,实为反应过度。将历史人物 “去人性化” 的倾向,反而会消解文化符号的丰富内涵。更值得警惕的是,对文化符号的过度解读可能催生新的教条主义。近年来,从教材插图修改到历史雕塑争议,类似事件屡屡引发舆论震荡。这种 “净化历史” 的冲动,看似追求完美,实则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戕害。正如绍兴文旅集团收到的公众反馈,多数人反对因个别投诉修改墙画,正是出于对历史真实性的珍视。文化传承的精髓,在于让后人在真实的历史细节中触摸时代脉搏,而非在刻意修饰的 “完美” 中迷失本真。历史符号的呈现不应成为控烟盲区。作为控烟志愿者孙女士的诉求,并非对鲁迅历史形象的否定,而是对公共场所健康环境的守护。根据《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室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已是社会共识。尽管墙画本身是历史还原,但其引发的现实行为不容忽视 —— 部分游客在墙画前点燃香烟打卡,导致文化场所烟味弥漫,直接违反了禁烟规定。这种将私人空间行为移植到公共领域的现象,本质上是对公共健康权益的漠视。鲁迅嗜烟的历史事实无可争议,但其艺术形象的传播需兼顾现实规范。正如绍兴文旅集团工作人员所言,墙画已存在多年却未考虑到可能引发的行为模仿。这提醒我们,文化场所的设计需具备前瞻性,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更应通过标识引导、行为管理等方式,将控烟要求融入细节。如在墙画周边增设禁烟标识等,既能保留历史记忆,又能避免公共空间沦为吸烟示范场。(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相沟镇人民政府:李振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