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综合热点 >
综合热点
在时代的激荡中奏响“人才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和美乐章——浅谈教育与人才之发展
时间 :   2023-12-18 22:0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周满荣 一审:周满荣   二审:宁基   三审:周秋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孙中山先生有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字字珠玑,直击心灵,道出了教育的关键作用,也道出了育人成才的重要性及其任重而道远。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发扬种子精神,方可实现“慢即是快”的功效,真正从根本上夯实教育的基础,为人才的培养添翼,助力我国各方面高质量发展!
 
有教无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前提。“从教清廉,有教无类,教师道德之本;教书育人,公正执教,教师从教之根”,要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一视同仁,这就要求每位老师必须注重师德,积极、努力地提高自身修养,不以学生的出身、外貌、年龄等差异而有所区别对待,不管是课堂上还是校园外,无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我们都要积极营造一个奋发向上、拼搏而有爱、注重人格健全发展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学校。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该自觉地爱护和保护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国家法律和制度强有力的保障,“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并且各层级、各领域要严格执行,行之有效。
 
因材施教是实现高质人才的重要途径。“所需者,必先去求之自己,因材施教,自润不涸”。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要得到英才,就要懂得因材施教,毕竟全能型人才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人才都是专才,有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也有自己不太擅长的方面。“教育无常师,才性自有主”,如果一个人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那么一定会有所突破,取得非凡的成就,诚可谓“术业有专攻”。
 
优质教育是实现人才强国的有效保障。“手扶短杖把学生,心护青春带成才”,欲实现优质教育,就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无疑是三大教育环境,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成才举足轻重,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可见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性。之于孩子,不教不成器,不严不守正,言传使之记事,身教使之明理。“以德为魂,以教为业,传承千载,浸润人心”,优质的教育注重的不应该是分数的多少,而应该是学生心智和人格健全的培养,让学生身心健康,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有力推手。康熙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成就了人才,而人才则应该责无旁贷并不遗余力地促进和推动教育更好地发展。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事关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兴旺和民族的强盛,如何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了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难题,同时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故而我们要有“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的不惑之情,亦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勤学态度和善授之意。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自古以来,推进人才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绝非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代代接力,久久为功,需要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更需要在传承中提供强有力的保护,方可有序推动,行稳致远。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身体力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更应该率先垂范,大家齐心协力,共同提交一份让人民满意的“人才与教育事业”之时代答卷,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赤心!(剑河县自然资源局:李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