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2025年11月16日10时18分,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届喜临门“躺平大赛”已进入第24小时角逐。这场无明确结束时间、以“坚持到最后三人”为胜出标准的赛事中,240名参赛者仅剩54人坚守,186人因难以承受长时间静止状态遗憾退出。参赛者需全程躺在主办方提供的床垫上,不得随意行动,甚至无法正常如厕。(2025年11月16日极目新闻)
“躺平”一词近年来始终带着鲜明的贬义色彩,被视作逃避责任、拒绝奋斗的消极标签,长期遭受社会舆论批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一备受争议的概念竟被包装成竞技赛事,不仅在内蒙古落地生根,更呈现出向全国蔓延的趋势。在倡导“奋进拼搏、争当时代奋楫者”的当下,此类赛事的持续举办,无疑显得格格不入。
从本质来看,“躺平大赛”的商业逻辑一目了然,主办方以“躺平”这一争议性话题为噱头,通过极端化的比赛形式博取流量关注,最终服务于品牌营销。但这种流量狂欢的背后,潜藏着对参与者健康的漠视。长时间保持静止姿态,吃喝拉撒均在床垫上完成,甚至需要依赖纸尿裤,不仅可能导致身体僵硬、血液循环不畅等健康问题,更违背了基本的生活体面。即便参与者是自愿报名,“周瑜打黄盖”的背后,也不能成为主办方忽视公众健康权益的借口。
对参赛者而言,几千元的奖励或许是最初的动力,但为了这份少数人才能获得的荣誉,要付出健康受损、尊严让步的代价,未免得不偿失。两三天的静止躺卧,换来的可能是浑身酸痛、精神萎靡,所谓“躺赢”实则是对“奋斗价值”的消解。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赛事传递出的错误信号,将“躺平”从负面词汇转化为“竞技主题”,模糊了“奋斗”与“懈怠”的边界,与当下社会倡导的拼搏精神背道而驰,堪称对“拒绝不劳而获”社会共识的讽刺。
当“躺平大赛”大有全国席卷之势,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究竟是创意营销的突破,还是时代文明的倒退?地方相关部门理应履行监管责任,对可能危害公众健康、传递消极价值观的赛事及时纠偏。无论是主办方追求流量的商业诉求,还是参与者贪图奖励的短期冲动,都不应凌驾于健康底线和价值导向之上。
时代召唤每一个人以奋进之姿担当责任,拼搏与奉献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躺平”从来不该成为被追捧的对象,更不应被包装成吸引流量的工具。希望这场争议能让主办方摒弃流量至上的短视思维,让参与者认清健康与尊严的珍贵,更让全社会重申,唯有脚踏实地的奋斗,才是人生最可靠的“躺赢”。(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