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热点日常工作中,签字是机关运转流程中的重要一环,但是日常签字环节存在“签而不看、签而不担、拖而不签”等现象,签字沦为“例行公事”,看似落笔有痕,实则责任无着。
办文、办会、办事是机关干部必备的基本技能,离不开与各类报表和检查日志打交道,在材料末尾签字,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个环节。看似简单的一笔一划,代表的是一种认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考验着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工作作风和担当精神。但少数干部将签字视为流程性的“例行公事”,要么随手一挥“签而不看”,要么他人代签“签而不担”,要么害怕担责“拖而不签”,让签字沦为失去意义的“形式符号”。
签字背后有急难愁盼。签字,从来不是形式主义的走过场,而是把群众诉求放在心上的具体践行。在基层治理中,老百姓的诉求往往朴实而真切,可能是一段坑洼道路的修缮,一户困难家庭的帮扶,或是一项便民政策的落实。签字,意味着对这些诉求的认领与承诺,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被牵挂,打破“诉求石沉大海”的担忧。签字不是简单的落笔,而是搭建起干群之间的信任桥梁,也时刻提醒着党员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工作的意义在于为群众排忧解难。
签字乱象折射出工作作风问题。签字的态度,本质上是工作作风的缩影。从重大项目审批到民生政策落实,从安全生产检查到基层情况摸排,都需要签字者逐一核实、严格把关,每一次签字都意味着对内容真实性、准确性的背书,意味着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负责到底,决不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不看内容,只管签字”。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虚假台账”“纸面落实”等问题,往往与“签而不核”“签而不管”密切相关,这都直接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求真务实的作风、敢于负责的担当,对政策理解不深、对实情把握不准,难以做出清晰判断。
当前,正在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签字是权力运行中的责任确认环节,看似细微,实则关键,要坚决杜绝其演变为一场“文字游戏”。签字要签出真正的担当,敢于对经手的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让签下的名字,成为担当精神最直接的物证。签字也要签出行动力,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群众需求,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民生难题,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实实在在。(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委组织部:于泽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