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然而,在基层工作中,少数年轻干部常把“不”字挂在嘴边。“我不会”“我不懂”“我不管”……这些夹杂着推诿与疏离的“不”字句,如同无形的壁垒,悄然横亘在少数年轻干部与群众之间,也遮蔽了自我成长的广阔天空。
诚然,新时代的基层工作,矛盾错综复杂,群众诉求多元,确实对干部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时代呼唤年轻干部彻底摒弃“不”字当头的工作哲学,树立起“让我来”“我能行”“我来管”的崭新姿态。“不”字口头禅,折射出语言上的推诿、行动上的逃避、能力上的停滞,更是作风上的顽疾。面对上级部署,期盼的是干部“躬身入局”的主动与“挺膺负责”的担当;面对群众诉求,渴望的是干部“马上就办”的效率与“办就办好”的承诺。若每每以“不”字敷衍应付,不仅冷了民心、损了公信,更阻碍了个人发展,助长“躺平”心态,侵蚀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不”字背后,是多方因素综合的结果。其一,初心使命淡化,担当精神匮乏。少数年轻干部将岗位视为安稳的“铁饭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不强,以“不行”推卸任务,以“不懂”回避学习,以“不管”划清责任界限,担当作为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其二,考核机制不优,滋生“洗碗效应”。少数单位存在“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逆向激励现象,绩效考核未能有效甄别优劣、奖勤罚懒,客观上让敢于担当者受挫,反而使“躺平者”得过且过,侵蚀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其三,监督管理偏软,纪律约束虚化。部分单位对年轻干部要求不严、管理松散,日常监督走过场,抓早抓小不力,导致一些年轻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淡薄,甚至对触碰红线底线也浑然不觉,存在较大的廉政风险。
青年时期是“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年轻干部要谨防被“不”字冷了民心、阻断成长,摒弃“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的消极思想,自觉克服惰性,坚持“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工作作风,树立做小事不嫌其微、做琐事不厌其烦、做难事不畏其艰的正向价值观,主动走出“舒适区”,在“自找苦吃”中淬炼成长。更要外强本领,通过业务培训、师徒结对、一线锻炼等方式,提升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的硬实力,克服“不会干”的本领恐慌。
拒绝“不”字当头,就是要用科学的考核激励与容错纠错机制,紧盯实绩实效和群众口碑,为那些愿干事、敢干事的干部撑腰鼓劲,对“躺平”心态及时警示,让“不”字干部无处遁形,让“敢于担当、善于作为”成为年轻干部的鲜明标识和共同追求。(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