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谷满仓,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如约而至。从黄河岸边的稻田到南海之滨的果园,亿万农民用金黄的硕果铺就丰收长卷。这个诞生于2018年的节日,早已超越庆丰收的仪式本身,更成为组织工作扎根乡村、赋能振兴的生动实践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日问候温暖人心,夏粮2994.8亿斤的稳产答卷振奋人心,在这丰收的图景中,组织工作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密码,而党员干部正是解码这些密码的关键执行者。
文化根脉:以“传承者”姿态守正创新。党员干部要争当乡村文化保护与活化的“先锋队”,将组织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实效。在传统技艺传承中,应主动牵头组建非遗传承专班,像云南仙人洞村党员那样,带头整理民族歌舞、民俗礼仪等文化资源,编演原生态节目并常态化开展展演;针对古村落、老技艺等珍贵遗产,可推行“党员包段”责任制,建立“巡查—保护—修复”全链条工作机制,如乐安县党员分户巷挂点联系群众,定期排查文化遗产安全隐患。在文化赋能产业上,要主动对接资源搭建平台,既能联合新华书店等单位建设“乡愁书院”等文化阵地,又能推动非遗技艺与电商、旅游融合,比如带领农户开发文创产品,在丰收节庆中设置非遗体验区,让传统农耕文化“看得见、摸得着、能增收”。
农民主体:以“赋能者”角色提质增收。党员干部需立足“农民主体”理念,把增收实效作为工作标尺。在人才培育中,既要当好“猎头”也要做好“导师”:主动走访发掘致富能手、返乡青年等本土人才,纳入后备干部库重点培养;同时化身“田秀才”,依托“书屋课堂+田间课堂”,把科技知识、经营技巧送到地头,像科技特派员那样提供“一对一”指导,助力农民掌握智慧农业技术。在政策落地中,要扛起“宣传员”与“监督员”责任:逐户讲解粮食补贴、保险保障等政策,确保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到实处;建立“党员结对帮扶”台账,对脱贫户、监测户实行“月走访、季评估”,跟踪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推动脱贫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在就业增收上,主动对接企业开发岗位,组织技能培训,落实农民工稳岗政策,让增收路上无一人掉队。
产业引擎:以“链接者”身份融合城乡。党员干部要搭建资源互通桥梁,让组织链精准激活产业链。在产销对接中,带头参与“强村共富公司”运营,像镇级组织统筹那样,整合分散农户的农产品,打造“地理标志+非遗+物流”特色矩阵;主动学习直播带货技能,在丰收节等节点带头推介“土特产”,推动农产远销全国。在业态融合中,牵头规划农文旅项目,借鉴乐安县“以文塑旅”经验,挖掘本地“古、绿、红”资源,举办特色节庆、研学活动,让农田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在产业升级中,践行“一二三产融合”理念,推动建设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完善县域流通网络;同时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与农户形成共同体,确保产业增值收益更多流向农户,让农民在产业链延伸中分享更多成果。(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委组织部: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