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云:“堤溃蚁穴,气泄针芒。”这千年古训,穿越时空,至今仍振聋发聩。它揭示了一条朴素的真理:事物的衰败,往往并非肇始于惊天动地的巨变,而是源于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悄然滋生的隐患。对于干部队伍建设而言,这一规律尤须谨记。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微问题”,如同潜藏的“蚁穴”与“针芒”,若掉以轻心、任其滋长,必将侵蚀党的肌体健康,损害政府公信力,最终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警觉,深刻认识干部小微问题的潜在危害,防微杜渐,方能永葆队伍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小微问题非“小”,折射出的是理想信念的“大松动”与纪律观念的“大滑坡”。现实中,少数干部或许认为,接受一次超标准的接待、违规占用一点公共资源、在工作中偶尔懈怠散漫,或者对群众诉求流露出些许不耐烦,都是“小节”“小事”,无碍大局。这种认识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试想,思想的堤坝一旦出现第一道裂痕,若不及时修补,就可能在各种诱惑和考验的持续冲刷下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全线崩溃。一顿饭、一杯酒、一份礼,其背后往往是原则与人情的博弈,是纪律规矩向私心杂念的妥协。这些“小微问题”,恰恰是衡量一名干部是否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的“试金石”。它反映出的是宗旨意识的淡薄、纪律红线的模糊,甚至是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开始偏离。历史和实践一再证明,许多领导干部的严重违纪违法,无不是从这些“小节失守”开始,一步步滑向深渊。这警示我们,对干部的小微问题,绝不能等闲视之,必须看到其背后隐藏的理想信念和纪律规矩这一根本性问题。
小微问题易“忽”,必须织密日常监督的“防护网”,抓早抓小“治未病”。小微问题之所以容易滋生蔓延,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隐蔽性强、腐蚀性慢,不易引起足够重视。传统的监督模式有时可能侧重于“大案要案”,而对干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关注不够,使得一些小毛病、小问题长期存在而未被及时纠正。因此,必须将监督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在“常”“长”二字上下功夫。要健全和完善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组织监督、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方式的作用,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络。要注重运用谈心谈话、提醒函询、批评教育等方式,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使其知止收手。这如同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在疾病尚未显露或刚刚萌芽时便介入调治,成本最低、效果最好。严格的组织管理和及时的提醒告诫,是对干部真正的关心爱护,能有效防止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避免“亚健康”恶化成“重病症”。
小微问题要“杜”,关键在于激发干部内心的“免疫力”,筑牢思想防线。外部的监督制约固然重要,但归根结底,防范和杜绝小微问题,还需要依靠干部自身的觉悟和定力。要持续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修养锤炼,引导其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牢记初心使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从思想深处拧紧“总开关”。要教育干部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清醒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习气的侵蚀。每一位干部都应当时常反躬自省,慎独、慎微、慎初,在无人时、细微处、起始点都能坚守原则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只有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形成抵制各种“小微”诱惑的铜墙铁壁。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干部的小微问题,绝非可轻忽的“细枝末节”,而是关系到干部个人成长、组织形象乃至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我们必须以“见微知著”的敏锐性和“防微杜渐”的坚决态度,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好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小微问题。通过强化教育引导、严格日常监督、激发内生动力等多管齐下,方能有效铲除滋生问题的土壤,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各项事业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东营市河口区委组织部:王瑞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