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8月28日披露,2025年7月,全国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事件25420起,批评教育及处理32905人次,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达22621人。违规收礼、违规吃喝、违规发福利这三类享乐奢靡行为,分别占当月该类问题总量的52.2%、24.3%、11.9%。对于此类“小权滥用”引发的违纪行为,必须防止其演变成“大权腐败”。
小权滥用和大权腐败表面上看,一个是细微越界,一个是严重贪腐,二者表现形态、危害程度有别,但实则内里勾连,存在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一些基层公职人员起初只是在办事时违规收受办事群众的一包烟,接受一顿简餐吃请,可时间一长,在这些“小恩小惠”的持续侵蚀下,思想防线逐渐松懈,渐渐觉得违规收受点东西是“人之常情”。随后,他们就敢违规为他人开绿灯,在工程招标、资格审批等事务上,利用手中权限做手脚,从小打小闹的“小权滥用”沦为非法谋利数额巨大的“大权腐败”。
防止“小权滥用”演变成“大权腐败”,绝非单一主体能完成,需多方协同发力。党员干部要筑牢思想防线,严守纪律规矩;部门单位需完善制度,扎紧权力约束笼子;纪检监察机关要强化监督,紧盯基层小微权力运行;群众也应积极参与监督,形成监督合力。唯有凝聚各方智慧与力量,全方位施策、全链条防控,才能从源头遏制腐败苗头。
就个体而言,自身要强化自律意识。党员干部自身要时刻保持清醒警觉,主动提升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把“慎初”“慎微”作为日常行为准则,在履职过程中,从接触到第一笔不该收的钱、面对第一个不合理请托时,就坚决抵制,绝不因“下不为例”而松口子,不因“微不足道”而轻底线。平日里,注重加强品德修养,自觉培养高雅向上的兴趣爱好,远离低级趣味和不正当交际圈,防止别有用心之人利用个人爱好弱点打开权力缺口。并且要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与剖析,像每天洗脸刷牙一样,对自己一天的工作行为、权力使用情况复盘审视,及时察觉思想灰尘和行为偏差,主动纠正整改,始终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从组织维度看,要营造风清气正的集体环境。一个单位内部的政治生态氛围,对干部能否廉洁用权影响深远。各级党组织和领导班子要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一把手要当好“头雁”,发挥率先垂范作用,带头严守纪律规矩,公正用权,以自身过硬作风带动班子成员,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局面。日常管理中,组织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环节,要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坚决杜绝那些品行不端、有“小权乱为”前科的人进入领导岗位,不让投机钻营、擅权弄私者有晋升空间,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同时,要通过定期组织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促使干部间相互提醒监督,在互帮互促中清除思想杂质,杜绝“小权滥用”歪风在单位内部滋生、蔓延。
社会层面而言,要广开监督大门,构建多元监督格局。公众是权力运行的直接感知者与利益关联方,其监督力量不容小觑。政府部门要完善举报奖励机制,畅通电话热线、网络平台、邮箱信箱等各类举报渠道,为民众提供简便快捷的检举途径,并且严格做好举报人信息保密工作,让群众举报“零顾虑”。同时,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利剑作用,对于基层中群众反映强烈的“小权任性”现象,像个别社区干部在低保评定中厚此薄彼、乡镇干部违规插手农村工程等行为,深入调查曝光,形成强大舆论压力,倒逼问题整改。此外,还可鼓励专业社会组织参与监督,例如邀请会计事务所、行业协会等,对一些涉及民生资金使用、行业资质审批等领域,进行专业核查评估,从专业视角发现权力运行中不规范之处,形成政府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专业机构监督等交织互补的监督网络,让小权滥用在全社会无处不在的监督目光下,无所遁形。
“小权滥用”向“大权腐败”的演化,是公职人员自毁前程之路,也是侵蚀党的执政根基之路。全体党员干部当严守纪律底线,各级党组织要抓早抓小,多方联动,把权力任性的小火苗扑灭,全力营造风清气正、廉洁从政的良好生态。(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