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这个铭刻着民族伤痛的“国耻日”,电影《731》以凛冽的镜头语言登上全国银幕。这部以侵华日军细菌战部队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是一部艺术创作,更是一记叩响历史记忆的警钟,在光影交织中完成对人性、道德与战争罪恶的深刻叩问。当银幕上的冻伤实验、毒气折磨与活体解剖撕裂视觉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731部队的滔天罪行,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
一、历史伤疤的显影剂:艺术创作直面黑暗
电影《731》以平民视角切入,通过小贩王永章等“活体实验材料”的遭遇,将731部队的罪恶具象化为触目惊心的画面。这种创作选择绝非偶然——当历史档案中的文字记载转化为银幕上的血肉之躯,当抽象的“3000名受害者”数字具象化为王永章冻僵的手指、少女绝望的哭喊,历史的重量便以最直观的方式压在观众心头。导演赵林山团队参考大量真实史料,将731部队“特设监狱”的铁窗、培养皿中的细菌、解剖台上的手术刀等细节精准还原,让观众在震撼中理解:这段被极力掩盖的历史,远比艺术呈现更加残酷。
这种直面黑暗的勇气,恰是对历史虚无主义最有力的反击。当某些势力试图模糊、篡改历史时,电影以艺术的形式将731部队的罪证刻入集体记忆。哈尔滨平房区遗址群中保存完好的毒气实验室、焚尸炉,与银幕上的影像形成时空呼应,提醒世人: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姑娘,而是由无数生命血泪铸就的铁证。
二、记忆传承的接力棒:从个体到集体的共鸣
影片中,王永章们从“配合防疫研究即可换取自由”的虚伪承诺中觉醒,其挣扎与反抗折射出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光辉。这种平民叙事策略,将宏大历史解构为可感可触的生命体验。当观众为王永章冻伤的手指揪心时,实则是与3000名受害者的命运产生共振;当少女在毒气中挣扎的镜头出现时,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等记忆碎片便在意识中拼接成完整的民族伤痕图谱。
这种共鸣的达成,离不开创作团队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摄制组在731部队遗址群实地取景,将斑驳的砖墙、锈蚀的铁链转化为影像语言;邀请历史学者担任顾问,确保每一句台词、每一件道具都符合史实。正如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馆长金成民所言:“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残酷。”但正是这种“不避讳、不美化”的呈现,让电影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精神桥梁。
三、和平信念的播种机:警醒当下,照亮未来
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之际公映,《731》的时空选择本身即是一种宣言。当银幕上的细菌培养皿与现代生物实验室的器皿重叠,当毒气实验的防护服与当下抗疫医护的防护服形成对比,电影悄然完成对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思考:科技进步若脱离人道主义框架,便会沦为杀人工具;而守护生命尊严的信念,才是人类文明存续的根基。
这种思考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在全球生物安全风险上升的今天,731部队的罪行警示我们:对历史暴行的遗忘,就是对未来灾难的邀请。电影结尾,王永章们虽未能等到黎明,但他们的抗争精神通过银幕得以延续。当观众走出影院,哈尔滨街头“黑土地·红魂魄”主题展览的参观者络绎不绝,社交媒体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话题持续发酵,这证明:艺术的力量足以将个体记忆升华为集体行动。
四、文明对话的翻译官:跨越国界的历史证言
《731》的全球公映计划,使其成为传播历史真相的国际媒介。当影片在东京、首尔、莫斯科等地放映时,中国受害者的血泪故事将突破语言壁垒,成为人类共同的反战教材。这种跨文化传播并非简单的“输出仇恨”,而是以铁证如山的史料,回应某些势力对战争责任的逃避。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强调:“铭记历史是为了构建更和平的未来。”《731》用艺术语言完成对《波茨坦公告》《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等法律文件的影像诠释,让国际社会更直观地理解: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历史不会允许罪行被抹去。
从哈尔滨首映式的肃穆,到全国公映日的热议,再到全球巡映的期待,电影《731》已超越普通艺术作品的范畴,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历史教育课。当银幕上的光影渐暗,我们更应明白: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确保“再也不要发生”的誓言永不褪色。这部用血泪写就的电影,终将化作民族记忆星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在守护和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莱州市委组织部:刘轩)